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巴彦干部结“穷亲” 千家贫户有“靠山”
2007-02-06 14:12:24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宋玉环 孙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6日电 近日,记者来到巴彦县龙泉镇福乡村采访。村民王树和指着3间刚装修好的新房,兴奋地告诉记者:“我家3年前是全村有名的贫困户,在县里干部帮助下,终于住上了新房子。”几年来,巴彦县在职的副科级以上干部共与612户贫困户结成了帮扶对子,帮助类似王树和这样的70多户困难家庭建了新房,资助413名困难户子女上了学,并为411名困难群众找到了生活出路。

  2005年以来,巴彦县开展了“千名干部联系千家贫困户”活动,全县600多名副科级以上干部与612户贫困户结对帮扶,努力帮助他们在3年内摘掉贫穷帽子。工作中,干部们坚持救济扶贫与开发扶贫相结合,把一家一户脱贫的点子落在开发上;坚持扶贫与治愚相结合,把扶贫的劲头用在提高贫困农民的素质上;坚持联一户与带一村的结合,把联系贫困户的工作延伸到加强农村党的基层组织建设上;坚持扶贫与加强思想政治建设相结合,把落脚点放在建设高素质的农村干部队伍上。

  在帮扶过程中,干部们有的出面担保贷款,有的帮助在自己的亲友中借钱,根据贫困户的不同特点上了许多生产经营项目。有的养牛、养羊、养猪;有的种植草木药材;有的办起了饮食店、豆腐房、代销点;有的建起了塑料大棚;或是利用关系帮助联系工作。贫困群众大多数住在信息闭塞,交通不便,离城市较远的偏僻地区。他们长期处于封闭的贫困状态,有的安贫守困,不愿苦干;有的则是文化素质低,不掌握科学知识和实用技术,发展生产有困难。针对这种状况,县委要求广大领导干部在经济帮扶的同时,必须搞好思想帮扶、文化帮扶和科技帮扶。要在物质帮扶的同时,给他们带去文化知识、科技信息和城市文明,解决精神贫困问题,让贫困群众从闭塞、落后的状态中解脱出来,以崭新的姿态创造新的生活。县工商局长李乃夫帮扶的贫困户王某,因妻子有病,多年欠债无力偿还,眼看生活无望便破罐破摔,沾染了酗酒赌钱的坏习气,生活更加困难。李乃夫同他“结亲”后,多次与他谈心,并采取教育和管束相结合的办法帮他改掉了恶习,还帮助他办起了小作坊。现在,他每天早起晚归,2006年家庭纯收入达到1.8万多元。黑山镇东胜村村民张兰家境贫穷,没钱送孩子上大学。与她家结对的一位组织部副部长知道这一情况后,多方筹资近万元,圆了张兰孩子的大学梦。赵某下岗在家,生活极其困难,与他结对的两名干部知道后,拿出1500元帮助他学习驾驶技术,并借钱给他买了一辆二手车,使他的生活有了着落。

  近日,该县的干部们正在县领导的带领下,把自掏腰包购买的米、面、油、肉、衣物等分送到结对帮扶的“穷亲戚”家中。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