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爱富不嫌贫 哈尔滨商行小额农贷助10万农户致富
2007-02-12 09:08:49 来源:经济参考报网络版  作者:韩世峰 颜秉光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2日电 针对当前银行一味追逐大户、富户造成不良贷款增多,而农民却因得不到区区几千元贷款而脱贫无望的实际情况,哈尔滨市商业银行主动将贷款投向没有一分钱抵押物的农民,不仅获得了100%的贷款回收率,还使得到贷款的10万农户走上了发家致富之路。

  小额担保贷款:让农民“发家有望”

  近两年来,坐落在繁华城区的哈尔滨市商业银行声名远播。远近十里八村的农民通过口口相传,都知道这家银行推出了给农户贷款的新业务,而且贷款的手续很简单:只要是本地村民,持有效证件和户口本,找到同一村子居住的四个农户互相担保,经过银行的调查和实地走访,情况属实者都可获得贷款。少则贷三五千元,多则贷三五万元。贷款利率8.568%,比农村信用社的贷款利率要低得多。还款期也很宽松,根据种植规律、家畜饲养规律、做买卖周期等,分1-3年还款。

  1月24日,当记者踏入哈尔滨市商业银行阿城区营业网点时,正好碰到来自该区料甸乡民主村的五户农民前来领取贷款,他们小心翼翼地从工作人员手中接过贷款,一张一张地数着钞票。一位贷款户告诉记者:“有了这笔贷款,可以用它买今年种地需要的种子、化肥、农药。家里的苞米就不用着急在年前卖掉了,年后等苞米的价钱涨上去后再卖还能多赚些。”

  据介绍,自从2005年开展小额农贷业务以来,哈尔滨市商业银行率先在阿城区进行试点,当年发放60个农户,贷款总额96.1万元;2006年,在哈尔滨地区和双鸭山市全面铺开此项业务后,共发放贷款9.4亿元。截至目前,共发放小额农贷20亿元,惠及了10万个农户,覆盖哈尔滨50%以上的村屯,收息率达100%。

  银行“爱富不嫌贫”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农民欢迎小额担保贷款,把它当作发家致富的“金种子”;银行看好小额担保贷款,把它当作银行利润新的增长点;政府认可小额担保贷款,把它当作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中对农民有力的金融支持。

  农民和政府看好小额担保贷款很好理解,让人们不解的是一向以“嫌贫爱富”著称的银行为何不再去单纯地“傍大款”,转而把钱借给穷人了呢?哈尔滨市商业银行有关人士向记者道破天机。他说原因主要在于以下几点:一,银行调整自身定位的需要。长期以来,银行倾向于“傍大款”、“一味求大”,实践证明这条路走不通。一些效益好的大客户、大企业、大财团、大项目成为各家银行竞争的主要目标,于是贷款大量流向这些看起来效益好、信誉高的目标客户,可一个贷款期结束后银行发现80%的不良贷款都是这些大企业、大财团造成的。吃了大亏的银行反思后发现,一味相信富人的信誉是盲目的。二,国家、省市对金融机构提出支持新农村建设的要求。从2005年开始我国的银监部门出台多项政策,鼓励银行介入农村市场。2006年黑龙江省政府出台了鼓励银行参与新农村建设的若干规定。2007年,银监会提出降低农村市场的准入门槛,金融机构可以在农村开设乡村银行或设立全资子公司等。三,哈尔滨市为了支持对困难群体的小额担保贷款,成立了中小企业担保中心,由市县两级财政出资3亿元作为担保基金。这笔担保资金可放大到18个亿,准备在包括农户在内的困难群体无力还款时补充给银行。

  哈尔滨市商业银行行长郭志文十分感慨地告诉记者:“事实证明,穷人的信誉要好过富人,我们小额农贷的收息率达到100%。农民在感激银行伸出援手的同时,手头稍稍宽裕后都会积极主动来还款。”

  商业银行的巨大利润空间

  在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关键时期,银行的介入不但是金融业务创新的需要,更是银行生存发展的正确选择。明智的银行领导者应避开大城市的残酷竞争,到广袤的农村市场去大展拳脚。

  率先进行试点的哈尔滨市商业银行阿城支行副行长韩秀说,小额农贷的推出不仅让农民充满致富的希望,更给银行带来了巨大变化:小额农贷的出现,使银行在原来传统的存贷款、结算业务基础上,增加了新的业务品种,实现了金融业务创新;小额农贷给银行制造了巨大的盈利空间,以2006年为例,阿城支行全年小额农贷实收利息1057万元,占全行总贷款利息收入64%。2006年全行利润2027万元,小额农贷对银行的利润贡献率达到了80%。

  黑龙江省科学顾问委员会委员、金融专家组专家王守川说,哈尔滨商业银行的做法值得推广。目前,在各级各类银行扎堆的大城市,银行的生存和发展空间被严重挤压,激烈的同业竞争使银行发展面临困境,而广袤的农村市场则渴望银行资金的注入,在那里发展生产、改善生活和改变人的命运都需要大量资金参与,因此明智的银行领导者应避开大城市的残酷竞争,到广袤的农村市场去大展拳脚。

责任编辑:刘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