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冰城“黑中介”为何屡禁不止?
2007-02-12 13:54: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王松岩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2日电

如此招聘须提高警惕
随处可见的招聘广告
 近年来,随着大量农民工涌入城市找工作和下岗工人再就业的需要,职业中介如雨后春笋般涌现。而随之而来的求职者在“黑中介”上当受骗的事例也屡见不鲜。前不久,哈尔滨市有关部门对职业中介进行了集中整顿,取缔了40多家“黑中介”。但时隔不久,一些“黑中介”换个地方又开始“营业”了。

  

  “黑中介”生意火

  耍花招害人不浅

  

  肇东市的老张今年56岁,和老伴以种地为生。2005年,老张的老伴得了脑血栓,住了一个多月的院,不但把家里仅有的存款花光了,还借了外债。仅靠种地偿还债务是非常艰难的,2006年2月,老张来到了哈尔滨打工。刚走出火车站,他就被一名中年妇女拉住了。这名妇女问老张是不是要住店,老张回答,他是来找工作的。该妇女听后马上说:“我带你去个地方,保证能找到好工作。”

  于是,老张被这名妇女拉扯着来到了位于南岗区民益街上一家没挂牌子的中介。室内的一名男子给老张推荐了一个保安的工作,月薪800元。老张觉得这个活不累,工资也不低,便答应了。随后,在这名男子的要求下,老张交了165元中介费。当老张去面试时,用人单位却说他的年龄太大,不符合要求。随后,老张回到中介,打算要回中介费,那名男子不但不给,还找来三四个人要打老张。经劳动部门调查,这是一家“黑中介”。在劳动部门的帮助下,老张总算要回了中介费。

  记者在哈站出站口看到,很多拿着写有“介绍工作”字样牌子的人,一看到有外地模样的人出站,就会主动上前搭讪,竭力将急于求职的农民工领到附近的中介。在民益街上,一家食杂店门口立着一块写有“职业介绍”的牌子,屋内却没有悬挂《职业介绍许可证》。一名女子说,每交10元钱就可以提供一个工作地点。记者通过走访发现,哈站附近至少有20家自称能够介绍工作的地方,而据劳动部门介绍,这一区域正规的中介还不到10家。

  在道里区抚顺街上,一位在附近卖报纸的摊主告诉记者,天暖和的时候,一些人就直接在抚顺街的人行道上摆上张桌子,以现场招聘的形式招揽求职者。求职者在交纳了“手续费”后,就会

  被介绍到另外一个地方,到了那里,求职者就“凶多吉少”了。

  记者从有关部门了解到,每年来哈尔滨求职的农民工至少有100余万人,而哈市经劳动保障部门批准的职业介绍机构只有60多家,难以满足市场需求,一些“黑中介”便乘虚而入。

   部分中介虽合法

  为赚钱把关不严

  

  记者了解到,从事职业介绍的中介公司必须具备《营业执照》和《职业介绍许可证》,否则视为“黑中介”取缔。同时,中介公司在介绍用工的时候,必须要求用工企业出示负责人的身份证和营业执照原件,并对其进行必要的调查。但一些正规中介把关并不严,极易为“黑招工”所利用。

  在“亿拓伟业”骗工事件中,一些受骗者就是通过合法的中介,被介绍到“黑中介”,最后成了“亿拓伟业”的受害者。今年21岁的李某来自沈阳,他是在道里区抚顺街一家劳务中介看到“亿拓伟业”招工信息的。这里的工作人员给了他一个地址,告诉他到南岗区一个地方去面试。到了地方后,李某发现这也是一家中介公司,交钱后他就被介绍到了先锋路上的“亿拓伟业”总部。

  在接受劳动部门检查时, 抚顺街的这家中介手续齐全。他们称,当时只留下了“亿拓伟业”负责人的身份证复印件和营业执照的复印件,并没有对“亿拓伟业”的实际情况进行认真核实。

  据一家中介公司的经理介绍,经常有一些“黑中介”或者招工单位,随便注册一个公司、制作一个假的身份证就来到正规中介招工。中介看了这些企业的“两证”后,很少对它们进行调查,便帮它们招工。有的中介干脆一次性收完用工企业一年的钱,至于它们发布什么样信息就不管了。

   门槛低打击不力

  “黑中介”屡禁不止

  

  据一些相关人士透露,哈市目前至少有200家“黑中介”,数倍于正规中介的数量。虽然全省每年都至少开展一次大规模打击行动,但“黑中介”还是屡禁不止。

  “一桌一椅一电话,每年能赚十几万。”据了解,“黑中介”投入成本非常低,通常租一个临时的地点,配备一张桌子、一部电话就行。“黑中介”采集的招工信息,大部分是从报纸、网上或正规职介那里抄袭来的,根本不用花钱。

  而与投入相比,“黑中介”的利润惊人。除了逃避应按国家规定缴纳的税费外,“黑中介”的暴利主要靠骗取求职者的钱。当求职者上门要求介绍职业时,他们便先收取一定金额的介绍费,然后假惺惺地帮其找工作。尽管没有找成工作,每次也要扣除“带路费”,剩余的部分还不退,美其名曰“要继续为求职者介绍工作”,直到求职者预先交纳的钱被以“带路费”的名义扣光为止。还有一些“黑中介”和从事骗工的企业相互勾结,收取中介费后,把求职者介绍到该企业中从事重体力劳动,直到求职者被累跑。

  据劳动监察人员介绍,“黑中介”投入小,即使被取缔,损失也不大。没过几天,换个地方又开业了。而劳动部门对“黑中介”没有强制的查封权,对于相关责任人,劳动部门也没有追究法律责任的权力,查处无异于是隔靴搔痒。

  专家们分析建议

  宣传打击两手抓

  省社会科学院经济所的蒋立冬所长说,农民工经常陷入“中介陷阱”,从根本上说,是劳动力市场不成熟的结果。

  针对这些情况,政府部门首先应该加大对正规中介的投入,加快建立一批规范化、标准化的中介机构,提高职业介绍中介机构的能力,让“黑中介”失去市场。

  同时,规范劳务市场不应只是一个部门的事情,公安、工商、劳动部门应该联合起来,建立起打击“黑中介”的长效机制,正规中介违规,要坚决查处;对于“黑中介”,要及时查封、予以严惩。

  蒋立冬说,“黑中介”具有隐蔽性,只靠这几个部门还不能完全掌握情况。所以,应该依靠社区的力量,在社区设置监察员,时刻掌握所在区域的“黑中介”情况,然后迅速对其进行打击。

  省社科院的许淑萍研究员说,很多进城务工的农民工初到城市,对于中介不了解,导致被骗。政府部门应该加强宣传,在火车站等农民工聚集的地方,设立宣传板,发放宣传单,引导农民工走正规的中介途径,避免上当受骗。各地方政府对想要进城打工的农民工组织定期培训,让他们在进城前就了解到相关知识,打好“预防针”。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