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春天的故事之 婆家、娘家、小家,过年时节何处为家
2007-02-19 01:02:20 来源:东北网  作者:吕博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2月19日电 题:春天的故事之 婆家、娘家、小家,过年时节何处为家?

  记者:吕博

小两口大包小裹回家看父母(摄影黄健)

  中国人讲究个双喜临门,新婚加新年,该是双喜临门了。但是,双喜真的临门的时候,最愁的是不知道究竟进那个门——在娘家过年还是在婆家过年,对于那些新媳妇儿,还真是个大难题。

    “小”丈夫的“大”决定

  “去年最高兴的事儿就是娶了个好媳妇。”提起新婚妻子,去年2006年10月结婚的网络工程师崔先生一脸兴奋。“今年是我们婚后的第一个春节,究竟去什么地方过年,让我有点犯愁。妻子是独女,从来没有离开父母过年。我是最小的,刚结婚时,妈妈就说,这下家里人可齐全了。说者无心,可我知道妈妈为我们付出的太多,太多了。按我们那的风俗,媳妇是要在婆家过年的,妈妈想要过个团圆年的愿望并不过分。可我怎么能要求妻子一定跟回我家过年呢?”

  妻子看出了我的心思,“既然进了崔家的门,就是崔家的人,回婆家过年,理所当然。”她的话让我感动,我也更感谢岳父岳母给我这么个贤惠的媳妇。

  打电话告诉爸妈我们回家过年,初二再走。妻子很吃惊地看着我,“不多住几天,能行么?”我对她说:“你这么理解我,我总不能让岳父母孤独地过年啊,让你开心就是我的责任,初二咱就回你家。”

  话虽然这么说,小崔的脸上还是流露出了丝丝遗憾,为了春节,为了回家,短短的7天里,他们要在3个城市之间穿梭,说实话,这个假期不轻松。

    累并快乐着的新媳妇

  一想到要过年了,在电信企业工作的小周就会不自觉地笑,今年她第一次盼望过年。

  小周的父母早年离异了,她和妹妹跟母亲一起生活。可父亲一直资助她们姐妹上学,从小学到大学,到工作,父亲一直节衣缩食地在尽着自己的义务和责任。每年过年,对小周来说真个是年关。

  大年三十,她和妹妹要在父亲家待到5点左右,然后又匆匆忙忙去妈妈家。走早了,爸爸不愿意;回去晚了,妈妈又埋怨。每年在回妈妈家时,坐在空旷的公交车上她都会哭一场。

  2006年10月,小周嫁人了,妹妹也大学毕业,到广州工作。今年春节,妈妈惦记妹妹,要去广州过年。

  她和爱人很早就和公婆说好了,邀请他们来哈尔滨过年。亲家来了,小周的父亲也愿意去她们的小家过年。所有的牵挂都没有了,小周和爱人穿梭于各大商场,办年货。累并快乐着,小周就希望这个年能早点到来。

  “过来人”春节万花筒

  世界是个万花筒,对于大多数已经成家的人,过年有着他们自己的方式。

  “我老公很疼我,也很体谅我,每逢过年过节他都会陪我回娘家过年,”在摇篮乳业上班的赵妍幸福地说。结婚4年来,老公每年春节都雷打不动地陪她回宝泉岭的娘家过年。

  赵妍也是家里的独生女,婆家在哈尔滨市里,娘家却在外地。结婚以前,老公焦先生就承诺,每年都会陪她回娘家过年。焦先生说:“夫妻间最重要的是相互理解,我们两口子随时都可以见到我父母,但她就不一样了。她父母还没退休,又不能到经常到哈尔滨来,所以每到过年过节我们都会回去。我的父母也很支持我这样做,结婚4年了,从来没有改变过。”

  小彭说,我们夫妻俩都是哈尔滨人,工作忙,压力也大,平时也不开火,婆家蹭完,娘家蹭。从结婚到现在3年了,我们每年利用春节期间去旅游,然后给双方老人带回当地的特产。既不为去哪家过节费神、伤和气,老人也乐得清净,我们也放松了身心,回来后,可以更好地工作。

  莫女士五一、十一会和爱人去婆婆家过节,所以过年爱人陈先生会欣然地随其回自己家过年。陈先生有自己的“理论”:三个黄金周,在我家过2个。再说,在岳母家过年,我还不用干活,这“划算”的事,何乐而不为呢?

  专家:过年,只为高兴

  黑龙江大学杨平教授认为,所谓清官难断家务事,无论选择去谁家过年都没有错误。春节每个人都想回家看看自己的父母,这是一种孝心的表现。思念父母的理由都是相同的,孝敬父母的方式却可以各有不同,夫妻双方向父母表达爱意时,应该注意沟通、协商。先到谁家后到谁家,这并不表示谁更有孝心。其实无论到谁家过年,只要高兴就行。

  社会问题专家吴先生则这样总结:春节的核心是团圆,但是随着中国社会的发展,这个核心受到了相当大的冲击。随着婚姻自主程度的发展,多角家庭出现了。随着社会流动的自由,家族成员比邻而居的情况越来越少。尤其是当“80后”一代长大成家之后,究竟用什么样的形式去实现春节的团圆,究竟要用什么样的方式去理解团圆,显得相当的重要。同时,吴先生认为,传统不是一成不变的,他认为春节的核心势必产生转型,呼吁保护春节,并不是杞人忧天。

责任编辑:张晓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