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2月28日电 山河农场把“生态场”建设前置定位,“绿”和“水”成为招商引资的强磁力,外地的资金、技术、设备纷至沓来。进入新千年,每年招商引资达1000多万元。形成了以外引外的循环效应,吸纳小城镇从业人员3000多人次,全场人均纯收入突破9000元。使山河这片丘陵慢岗成了投资者的热土,创业者的乐园。
百姓说,这是农场用绿水青山换来的“金山银山”,农场的“头头儿”说,这是改善生态环境激活了各种生产力要素。
新年过后,记者踏至农场采访,刚结束农作物“营养配餐”培训的农业专家介绍,今年他们又对全场26.2万亩耕地重新进行“洗牌”,实行“种大豆3年不换茬的收回、小四轮作业的收回、轮作田不轮作的收回、喷施高残留农药的收回、不坚持秸秆还田的收回”的“五收回”制度。据生产部门统计,已收回有“掠夺性经营”嫌疑的耕地4万亩,确保了“原始化”耕作不变味儿。
多年来,农场把“绿”和“水”确定为山河生态建设的主题,每年投资100多万元进行区域绿化。农场城镇绿化率以每年3%的速度增长,共栽植人工林10多万亩,成为垦区最大的人工林栽植基地。去年秋季,他们又植树160万株,是前三年秋季植树的总和,使全场幅员面积25%以上绿覆盖有效控制,减轻或缓解了近年来气候异常带来的各种灾害性损失近3成。
同时,他们在农作物耕作上也尽量控制不利生态平衡的各种作法。农场采取航化作业、集中防治、统一药剂配方等多种措施,引导职工科学用药,节约用药。去年,他们在土地承包合同中又新增设了三条“高压线”,规定承租期内,每公顷土地加收300元土地保护金,绝不允许职工喷洒高效、高残留农药,减少污染,保护土壤环境。一旦违反,保证金全部扣除,严重的吊销土地“经营执照”。所有参与土地经营的种植户必须和农场签订“履行调茬轮作、小四轮不进地耕作”的两个“协议书”才能承租土地。全面推广了腐殖酸应用,节省化肥施用量。为确保农户不触“高压线”,农场成立了由农业生产技术人员组成的专业“环卫检查队”,每个农业生产周期都认真给各单位耕地生态保护状况评定打分,年终综合评定出耕地生态环境保护一、二、三类管理区,被评为三类管理区不仅要交罚金还被亮“黄牌”。如今,在农场任何一块耕地里,废弃的农药瓶、箱等污染土壤环境的“污染源”已无藏身之处。
2005年初,二区农户侯玉军把一台崭新的约翰迪尔9320型375马力拖拉机开进家门。通过卫星定位系统把机车的作业量、整地标准同时监控,形成以秸秆、根茬覆盖和免耕播种为核心的保护性耕作,一次完成整地松、耙,一条龙作业下来达到播种状态,实现整地作业、作物秸秆、残渣覆盖地表。仅用两天时间,完成了过去需要二十多天才能完成的麦茬秋整地任务。让习惯了传统耕作方法的山河农户眼前一亮,这种耕作方式,不但提高了工作效率,降低了作业成本,还有效保护了土壤墒情提高了肥力。
实行保护性耕作具有多方培肥保墒作用,减少风蚀和水蚀带走的大量肥沃表土。通过残茬还田等方式,可直接消化70%左右的当季作物秸秆,明显减轻焚烧带来的污染与资源浪费,形成“秸秆还田———肥田增产———再还田———再增产”的良性循环。每年至少亩均能省40元,加上亩均增产粮食20公斤,每亩平均节本增收可达100多元。经测定:实施保护性耕作的土地平均减少径流量60%、减少土壤流失80%左右。
良好的生态环境使他们农产品不但国内畅销,还跻身于国际大市场。农场特意在第八管理区规划出3万多亩有机农作物种植示范园区,为职工群众“打样”。示范园区作物几乎不施用化肥,而是以腐殖酸、生物菌肥、有机肥代替,施用的农药,也是低毒、无残留、无污染的,田间作业,一色标准化。当年实现粮豆总产6000多吨,经产品抽样检测,各项指标完全符合国际市场上有机食品的认证标准。去年12月份,示范区里种植作物的八区职工张红福在大豆市场价格低迷的情况下,卖到了每公斤3元的高价位,全区仅此一项职工多收入60万元。
生态保护绿了山河的“山”和“水”,富了地和民,带来的是“金不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