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另类”村支书——记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
2007-03-04 13:34:16 来源:东北网  作者:李天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付华廷接受东北网记者采访

  东北网3月3日电(实习生李天池)甘南县音河镇兴十四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评价自己,只有小学三年级文化水平,斗大的字不识两麻袋。可就是这样一个没“文化”的书记,凭着自己踏实肯干的态度,一切为民的信念,硬是将这个没有任何优势的偏僻小村,建成了拥有10多亿元固定资产,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的省内首富村、别墅村。

年三十晚上付华廷和“家人”一起过年

  “抠门”付华廷

  住房从草房土房,到砖瓦房,再到现在的别墅;收入从零,到90年代初的5百万,再到跨世纪的几个亿,按付华廷的话讲,能有今天的兴十四,都是全体村民一滴血一滴汗滚雪球滚出来的。

  在外人看来,富了的兴十四其实很“抠门”。

  农历腊月二十九,记者走进80年代修建的村委会办公楼,里面很暗,怎么不开灯?村民告诉记者,年关将近,因为楼里只有值班的人,为避免浪费才不开灯。楼里不仅暗,而且旧,从墙上贴满相片的像框,到办公桌椅都算得上“古董级”,付华廷说:“村委会是为村民办事的地方,修那么漂亮给谁看?”

  而在楼外,村委会正为村里的党员发“福利”—一辆自行车和一件品牌羊毛衫。

  村里的掌管财政大权的是一位70多岁的老会计,这位老“财神爷”经常将一个信封用两次,一面用完,用刀裁开再用另一面,这也是他至今没有退休的原因之一。

  别墅区里的路灯晚上是关着的,其它一切能省则省,这一系列的“抠门”措施,硬是让付华廷“抠”出了一系列的福利。

  自来水免费供应,儿童免费入托、入学,考入县城的学生由村里的客车免费接送,每栋30多万元的别墅只收村民10万元,村集体补助20多万元,产权给个人;考上学的有奖励,村里老人有生活补助,村民有福利待遇,就连过年过节的年货,村里都免费统一为村民发放。

  与日常生活的“抠门”相反,在给人才的优惠待遇上,付华廷显得“大手大脚”。

省十届人大六次会议上,东北网记者在采访付华廷

  付华廷的“小算盘”

  付华廷以“借鸡生蛋”为用人战略,用诚意和优惠政策请人,待人则一视同仁。

  从养奶牛,到小作坊,再到办企业,直到今天的集团化,付华廷和村党支部成员清醒地认识到,靠村里人的文化基础,已无法把握现代企业的管理和市场的变化发展,必须“借鸡生蛋”。兴十四以10万到20万的年薪从哈尔滨、上海、浙江等地聘请了26位专家做科技顾问,投资60万元在村里建起了两座别墅,供专家居住,现在在富华集团工作的中高级技术人员有60多人。

  如果把付华廷眼里的人才只归为高科技人员,那太狭义了,在他的眼里只要能带动兴十四村发展的,都是“人才”。

  付华廷的“小算盘”也就在认定人才的同时,开始工作了。

  外村来的魏庆海搞蔬菜大棚,收入颇丰,本村的一位村民看到了“甜头”,也开始种植蔬菜,因为处于起步阶段,暂时还未受到肯定,大部分村民还是买魏庆海的。

  引进本村无人经营的事业,让村民看到“甜头”,再根据自己的喜好选择,两者在完全公平的情况下,凭各自的本事展开竞争;无论是本村的村民,还是外来人员,村里都平等对待,在兴十四区别外来人员与本村的村民只能用口音区分。

  在外聘的人员身旁,总要由本村的村民做副手,为啥?很简单,“偷”学技术。从饭店管理到稍有技术含量的工作,兴十四村的村民都在学。

  付华廷的“小算盘”扒拉了出2006年的收入,总收入达到一亿多元,人均收入1万5千元,固定资产总值10亿零5千元。

  付华廷的“家”

  付华廷的家就是兴十四村。

  农历腊月二十九夜里,付华廷的左眼眼底出血,“眼镜上像落只苍蝇”,他打算初三去看病。因为,初二会有广东客商,初四会有一些外国客人过来,初五哈尔滨来人,初六则是厦门……看眼睛的事情显然不能排到日程里了……农历三十,他急忙吃了口年夜饭,就扔下全家20多口,一个人去了村委会值班。

  别人忙着过年,他却忙着筹划如何落实2007年兴十四村的13件事(//heilongjiang.dbw.cn/system/2007/02/19/050710205.shtml),和如何让新一年的总收入达到10亿元,利税要如何实现5000万元,村民年人均纯收入怎样达到1.7万元。

  付华廷“家”的“家长们”就是村委会,由老中青三代组成,年龄最大的已经70多岁,按付华廷的话说,老一辈的人吃过苦,受过罪,知道今天成绩的来之不易,用实际行动把兴十四村的精神传下去,不在乎年龄,只要还能干。

  “家长”吃苦耐劳,“家人们”则团结一致。

  1998年,洪水要“吞”兴十四村,为了保卫自己的家园,全村齐上阵,裹着小脚的大娘,也拎着装着土的竹筐,一筐一筐往坝上运土;2005年,村里决定扩修水泥路面,村民每人被“摊派”送2立方米沙子,第二天天刚亮,负责验收的村干部,就被来送沙子的村民叫醒,原本一周需要的沙子,3天就弄好了。

  几十年来,凭着吃苦耐劳、团结一致的“家风”,村党总支书记付华廷和“家人们”苦干实干,成了今天拥有35家企业、1800多名员工、10多亿元总资产,集农、林、牧和房地产开发等于一体的国家级大型企业集团—黑龙江富华集团;拥有耕地1.68万亩、树林1.13万亩、草原4000亩,198户村民、956口人的社会主义新农村,造就了“龙江第一村”—兴十四村。

责任编辑:李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