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5日电 在第十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五次会议召开之际,哈市三位“农村”人大代表接受了记者专访,畅谈全面加速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
姜鸿斌代表:央视应设立“农村频道”
近年来,中央通过免除农业税、对粮食生产进行补贴等政策,调动了农民种粮积极性,使农民收入明显增加,政策效应得到初步体现,新农村建设开局良好,“三农”问题正向积极方面转化。
但政策终究是外因,彻底解决“三农”问题、建设新农村,必须解决农民自身问题,只有农民才能救农民。不把广大农民培养成“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三农”问题就永远解决不了,新农村也就永远建设不成。
如何培养“新农民”,最有效的带动手段是推进农村新型经济合作组织建设、发展农业产业化生产。目前的联产承包责任制,使农村土地资源分散、农户经营规模缩小、农产品成本增加、市场开拓能力不强,解决的办法是要进行新的“合作化”———农业产业化经营。通过龙头开拓市场,通过规模经营降低成本,通过标准化生产提高产品质量,通过合作增加各方效益。
以“黑龙江正大”为例,一个农户只要拥有500平方米的养鸡场,就可以得到两万多元的纯收入。“一亩地”收入两万元,农户要懂得养鸡技术,要学会管理饲养业,他们的身份依然是农民,但却是“新农民”。
如何培养“新农民”,最有效的教育手段是央视设立“农村频道”。央视具有最广泛的信息资源、最大的收视覆盖面,如果把农业信息、农村新闻、涉农影视节目等整合起来,推出一个专门的农村频道,无论从哪种角度讲,都不是一件难事儿。问题是,面对8亿农民,作为国家电视台能否履行自己的责任和义务。
杨光代表:加强农村法制建设
“没有规矩不成方圆”,现在农村的不少地方,恰恰是“有规矩也不成方圆”,归根到底就是农业法规执法不严,有时甚至于有法不依,其表现在农产品生产中尤为严重。
有关部门对一种“有机蔬菜”进行检测,结果发现其有害物质超标。生产者和检测者都不明白,按照标准种植蔬菜为什么会超标?其实问题很简单,他们施用的农家肥有害物质是超标的。现在有些地区环境污染,已呈现出令人可怕的食物链污染———土地-农产品-畜产品-人-土地。
农产品严重污染,通过饲料的途径给畜牧业生产造成危害,使畜禽体质下降、患病率上升,为减少这种危害带来的损失,势必增加畜禽的用药数量,反而再次加重了畜禽产品的污染程度。农产品严重污染,更多地通过粮食、蔬菜、饮料和副食等多渠道,造成“人身污染”,因此人们要通过高额医药费为全部污染埋单。
控制食物链污染,农产品生产是根治的源头。有关部门必须加大对化肥、农药、作物生长剂、食用及饲料添加剂、农家肥、人畜医药等监管力度。就当前而言,必须严格依照现有法规,加大对化肥(农家肥)、农药等生产资料的监管,断绝有害物质对土地的直接污染。
农村法制建设的另一种不足,就是对“村霸”的纵容和打击不利。不少地方,“村霸”通过“选举”占居村委会领导位置,横行乡里、欺压百姓,有的“村霸”甚至通过更高层次的选举,成为“人大代表”。有一个地方的“村霸”,公然将几公里长的老公路翻成耕地,村民生产生活极为不便却敢怒不敢言,有关部门却熟视无睹。
刘丽秋代表:实行农村中等专业教育
百年大计教育为本,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也要从农村教育抓起。
去年双城发生“11·21”送子车坠桥事故,造成严重伤亡。其实,这样的事儿迟早是要发生,今后也很难杜绝。现在是,农村小学撤并力度大,学校已重新布局,小学生过去可以在本村(屯)上学,现在不得不通勤,县、乡、村三级政府集体经济十分困难,没有能力解决农村孩子上学交通问题,家长又拿不钱来解决车费及学生住宿等问题。在这种情况下,一些证照不全、状况不佳的“送子车”打起了“擦边球”,农村家长明知“送子车”有问题,但又不能不坐。
农村教育中类似的公共问题很多,解决的办法应该是国家加大对农村教育的投入力度,在农村中小学建学生宿舍和食堂,对送子车进行政策性支持,然后规范其经营,保证农村学生校内外都有一个安全学习环境。
农村教育不同城市,师资力量决定农村学生升入高等院校的比例要远远低于城市。面对这样的现实,国家莫不如加大农村中等专业教育,像有的地方乡镇中学就与城市专业技能学校联手,从初中阶段就有目的地开展专业技能教育,使一些不能升入高中的农村学生,在初中毕业时就具备一定专长,走向社会就是一个像模像样的农民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