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7日电 6日,记者从哈市规划局获悉,国内第一个基于双卫星(美国的GPS和俄罗斯的GLONASS)的卫星导航定位综合应用服务系统在哈市规划局勘测院建立,系统的建成和应用不仅极大地促进哈市经济的发展,而且可以佩戴在老人、孩子和智障者身上,监控他们走到哪里,防止他们迷路或丢失。
据了解,哈市连续运行卫星导航定位综合应用服务系统的可行性研究报告于2006年9月通过专家组论证,于2006年10月开始启动,目前已完成观测标志建造,预计今年6月完成系统建设工作。该系统涉及空间技术、通讯技术、网络技术、测绘、交通、规划、气象、环保、防震减灾及地理信息等多学科。网络覆盖范围包括哈尔滨市城区及阿城区、呼兰区及周边县(市)区,覆盖面积达3.2万平方公里。该系统是在全市范围内建立若干个连续运行的永久性参考站,通过网络互联,构成新一代的网络化的综合服务系统,不仅可以向各级测绘用户提供精度、连续的空间基准,并可向导航、时间、灾害防治等部门提供各种数据服务。
据哈市规划局勘测院院长张琼介绍,该系统建成后,用户佩戴一专用接收机可以精确知道时间和运动速度,可以知道误差1米左右的空间位置,这为人们的出行、旅游提供方便,可以佩戴在老人、孩子和智障者身上,监控他们走到哪里,防止他们迷路或丢失,可以实现贵重物品保全和物流配送的监控等;可以为规划、国土、城建等提供厘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可以为地壳形变监测和大型建(构)筑物变形监测提供毫米级精度的定位服务;可以服务于飞机(轮船)的进出港、公共安全管理(110、120、119、122等特种车辆调配)等。可以通过对大气电离层和对流层的分析,精确进行中长期天气预报,同时可为2009大冬会的举办提供精确的降雪预报服务。可以确定各种污染源的位置分布和污染范围,为环保提供实时决策服务;可以应用到交通指挥方面,实时监控道路车辆的流量、预防交通拥堵,达到城市交通顺畅。
背景链接
卫星导航系统
卫星导航定位系统涉及政治、经济、军事等领域,对维护国家利益具有重大意义。
世界上第一个全球卫星导航系统是美国从1973年开始实施的GPS系统,军民两用。但长期以来,美国对本国军方提供的是精确定位信号,对其他用户提供的则是加了干扰的低精度信号———也就是说,地球上任何一个目标的准确位置,只有美国人掌握,其他国家只知道个“大概”。
为打破美国的垄断,俄罗斯耗资30多亿美元建起了自己的全球卫星导航系统。2002年,欧盟启动了伽利略全球卫星导航定位系统计划,将在2008年投入运营,预计投资36亿欧元。2003年,我国与欧盟签署了有关伽利略计划的合作协定,目前双方合作项目已有14个。
我国自上世纪80年代引进首台GPS接收机以来,已成为GPS应用大国。作为一个拥有广阔领土和海域的国家,中国有能力也有必要拥有自己的全球定位系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