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男孩不玩洋娃娃女孩不摆弄足球 专家:现代教育提倡双性化
2007-03-09 14:16:05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李晶琳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9日电 2007年的元旦刚刚走过,哈尔滨市6岁男孩鹏鹏在家摆弄着新年礼物———仿真电动冲锋枪时,不小心夹坏了手指,妈妈说:“你已经是男子汉了,男子汉最坚强,是不会哭的。”

  鹏鹏妈妈也许并没有意识到,对性别角色的这种传统定型已陷入刻板教育误区,并不利于孩子的性格培养。男女两性优势互补,双性化的教育理念更有助于当代社会儿童的身心发展。

  刻板的性别教育

  儿童一出生,就会被社会分别贴上男性或女性的标签,开始其性别角色的社会化历程。父母为孩子取名字时就已男女有别,大部分幼儿的性别教育在学前,甚至一出生就已开始。

  2005年底,黑龙江大学社会学系的几名学生在对哈尔滨市400余名儿童家长的调查中发现,儿童早期家庭教育中内容、教育主体、教育期望和儿童交往等方面存在着较明显的性别差异,而这种性别差异对儿童未来职业选择将有很大影响。

  女孩被打上了应该少抛头露面的传统烙印。这份调查显示,家长对女孩在交际方面的控制高于对男孩的控制,很多家长限制女孩的活动空间和交往范围。被调查者中,59.0%的男孩家长期望孩子获得博士学历,31.2%的女孩家长有此期望,对男孩的学历期望明显高于女孩。家长对孩子的职业期望也有明显的性别差异,希望男孩从事的前5位职业为:法官律师警察、科学家IT精英、公务员、医生、企业高层管理人才;希望女孩从事的前5位职业为:医生教师、秘书、财务人员、翻译、公务员。省妇女婚姻家庭研究所所长郭砾认为,家庭教育、学前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媒介教育等等,这些正规、非正规、正式和非正式教育,对孩子的性别角色的认同产生了深远的影响。而这种传统的、刻板的性别教育,客观上对男女不平等的现象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赋予孩子双性化人格

  “男孩不玩洋娃娃、女孩不摆弄足球”可能符合很多人的想法,但玩洋娃娃的男孩或许会成为一名优秀的玩具设计师,摆弄足球的女孩也许会变为人们传唱的“铿锵玫瑰”。省妇女婚姻家庭研究所所长郭砾说,实践证明,具有双性化人格的人,往往更容易成功,他们既有勇敢坚强、冒险精神等男性特质,又带有谨慎细腻、亲和力等女性特质,在社会生活中自我概念更为完善,更具有灵活性和适应性,因此成功率也较高。

  美国心理学家最近对2000余名儿童做了一个调查,过于男性化的男孩和过于女性化的女孩,其智力、体力和性格的发展一般较为片面,智商、情商均较低。当今美国流行双性化教育。研究者认为,在教育幼儿时,过于严格、绝对的性别定型(即男孩只培养其粗犷、刚强等男性气质,女孩只培养其温柔、细致等女性特点),只会限制他们智力、个性健康全面地发展,进而可能令男孩过于粗犷、勇猛而缺少平和、细腻气质,无法学会关心体贴他人及拥有细腻的情感世界,女孩过于柔弱、内敛而缺少勇气、自立精神,缺乏竞争心及刚强的心理素质,最终在社会适应、情绪调控、压力化解以及处理包括家庭在内的各种人际关系上,都劣于那些“双性化”的男女。

  郭砾说,男性和女性存在的生理差异一般不可改变,但不应因存在生理差异而对男女两性社会发展、职业发展方向有不同待遇和评价,不能把女性家庭角色延伸到职业、社会中去。她认为,家长、学校和社会应从幼儿教育开始,努力打破传统性别刻板印象,帮助幼儿树立男女两性平等、互相尊重的思想观念,从小培养孩子更为健全的双性化人格,同时具有男女两性特质。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