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对待精神疾患应有人情味儿 治疗护理问题有待加强
2007-03-09 16:59:01 来源:东北网-新晚报  作者:张冲 刘治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9日电 精神病患者家属打来电话对记者讲述自己家庭的不幸。他们希望全社会都来重视这一问题,优化精神病人的就治、生活环境,充分体现出人情味儿。

  非暴力也令人头疼

  谈起精神病患者,开出租车的张师傅认为:“对有些间歇性发病的病人,家属也一定要好好监管。”原来,大年初三张师傅开车溜活时,上来一位衣着光鲜、手持高档手机的青年女子,表示要去天津探望住院的父亲。谈好价钱,张师傅和助手将车开过沈阳,忽然发现该女子精神异常。使用该女子的手机与其家人取得联系,两个人又将该女子送回哈市。

  患者就医有盲区

  家住香坊区的王女士告诉记者,她的女儿26岁的时候因为与单位同事不和患上了抑郁症,10年来为了给女儿治病,她几乎走遍了全市的精神科诊所。王女士说,目前,哈尔滨第一专科医院是黑龙江省唯一的精神病专科医院。此外,哈市还有多家个人诊所,治疗效果却不甚理想。特别是很多个人诊所,病人看病,医生甚至不问病情、不做检查直接开药,而至少1200元一疗程的药物却几乎无效。据王女士介绍,一些患者家属甚至有病乱投医,请人“跳大神”来给患者治疗。不但于事无补,而且越治越重。

  护工缺乏专业知识

  去年,因上大学的女儿突然发病而到某医院治疗的王娟(化名)女士告诉记者,医院的护理工作实在谈不上让人放心满意,为此家里条件好点的就直接在外面雇人来照料。有一个患病10多年、几乎一直住院治疗的男病人,家里雇了人来看护。受雇的护工根本就不懂如何照顾精神病患者,病人腰带没系好换来的是护工的责骂,吃饭时汤洒在身上更要大骂不止。这种看护方式,只会让患者对正常人、对生活更加恐惧,根本不利于病人治疗。

  记者从劳务市场上了解到,目前,对精神病症有了解的保姆、护工基本没有,而普通的受雇者很难照顾好病人。

  家属应受法律约束

  记者了解到,面对来自家属方面的困扰,公安机关也有苦难言。由于家属不配合,很多严重的狂躁型精神病患者无法被强制治疗。每当他们发生伤人、纵火等恶性事件,面对公安机关的要求,家属出于经济条件、家丑不可外扬等方面的考虑,往往拒绝签字,不肯送患者就医。有关人士认为,如何使患者家属受到法律约束,有效解决好这方面问题,应该引起关注。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