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民网3月12日电 2003年,经济基础相对薄弱、历史包袱沉重、民营经济发展滞缓的佳木斯市,下岗职工有8万人,失业待业11万人!
三年过后,佳木斯市民营经济迅速崛起,催生出近7000名游弋于市场和商机之间的企业经理,并创造出10万多就业岗位,带动就业9.6万人;激活民间资本近7个亿,使其成为资本市场的鲜活要素。而这些,正是得益于佳木斯方兴未艾的“民众创业行动”。
观念激发创业欲望
2003年的佳木斯,就业成为“最严峻的难题”摆在了新一届市委、市政府班子面前。如何破解这道难题?沿袭计划经济模式,由政府出资包办?显然不行!政府负担不起,市场经济规律也坚决说“不”。由政府出政策、给条件,由劳动部门负责再就业培训,解决就业问题行不?这个办法虽能行得通,但只解决了问题的一半,“僧多粥少”,等待就业的人太多。
几番衡量斟酌,市委、市政府决定:“造饭碗”凝聚全市上下的力量,动员和组织民众创业,以创业带动就业。
田喜丹在辽宁财经大学毕业后,成为大连一家合资企业的白领。但她却放弃了优越的工作条件和优厚的待遇,回到家乡佳木斯,在郊区创建了一座畜牧养殖场。
这绝非“脑袋一热”,她是为了家乡的“民众创业行动”回来的。听亲戚朋友说了“民众创业行动”的种种好政策,田喜丹坐不住了。如今,田喜丹创业初成,她的畜牧养殖场颇具规模。
推动民众创业,首要的是激发起全社会投身创业,干大业、兴实业的冲动和热情,形成全民创业的“大气候”。
于是,一个以“树立创业意识,弘扬创业精神,宣传创业政策,推动创业实践”为主题的宣传活动迅速遍及全市城乡。“创业文化”的概念和内涵,开始在佳木斯逐渐确立起来。
强化培训圆创业梦想
劳动者的素质和技能,是能否赢得市场竞争、创业能否成功的决定性因素。佳木斯市为此启动了旨在提高创业主体素质、增强创业本领的创业培训系统工程。
他们引入国际劳工组织先进的培训方式,相继开展了多种阶梯式专项培训。这些培训活动,以市和各县培训中心、培训基地为依托,由政府出资兴办,组建了由60多名专职教师和兼职创业辅导师参加的师资队伍,满足创业者的求知需求,保证了培训效果。到目前,全市已建成创业培训中心8家、创业再就业培训(孵化)基地68家,举办创业培训班330期,培训人员近万名,培训后创业成功率达50%以上。
佳木斯的创业培训已经形成品牌,在全国叫响。他们根据市场特殊需求培养不同类型人才向各地输送,目前,已经与哈高科、沈阳金德集团、大连机床集团、北京欧美亚科技公司等30多户外埠企业签订了培训订单。
营造良好创业环境
创业环境如何,直接影响着创业的效果和成败。市领导要求各部门实行全方位、零距离服务,千方百计把环境搞好,把服务做实。
佳木斯市政府多方筹措,从市财政硬挤出1000万元作为创业周转金,市和各县(市)区聚集6700万元民间资本,另有财政基金担保的小额贷款、社区创业扶持基金、科技项目扶持和中小企业贷款等多种途径。三年多来,累计为1200多名有需求的创业者发放小额担保贷款2500万元。
项目是创业成败的关键,信息时代更显选项的重要性。为此,佳木斯市专门建立了创业项目库,同时,通过引联挂靠和挖掘内部资源,开发一批符合创业者意愿的投资少、见效快、风险小的短平快项目。项目库常年保有项目信息5000条左右,36%的项目已经被创业者选用。
三年多来,并不富裕的市财政累计拿出150万元,专门用于奖励创业成功人士和促创业的有功之臣。创业者在佳木斯受到了全社会的尊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