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总农艺师矫江博士为种粮农民增收支招
2007-03-12 11:19:41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唐立新 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12日电 哈尔滨市种粮农民占全市农村人口的70%左右。近年来在国家惠农政策的支持下,种粮农民收入明显增加。但种粮农民收入相对较低、发展难度较大的局面并没有根本改变。如何快速持续稳定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记者请市专家咨询顾问委员会成员、省农科院总农艺师矫江博士,为种粮农民增收支招。

  记者:许多人对哈市种粮农民收入的基本情况并不了解,有利和不利条件有哪些?

  矫江:哈市种粮农民增收存在的共性问题是:涉及人数多、包括范围广、人均耕地少、土地产出低、农户底子薄、农民文化程度较低、生产组织化和社会化生产程度不发达等。尤其几方面特殊性要引起重视———

  生产规模小。哈市是全省人口密度最大的地区,农村每户占耕地面积1.275公顷,与黑龙江省平均值2.334公顷相比低54.6%,是全省14个地市级以上单位中最少的。粮食单产及价格的提高幅度有限,因此仅靠粮食生产一般只能解决农民的温饱问题。

  结构难调整。受气候条件、国家政策和市场等因素的影响,各地已逐渐形成优势农作物特色生产区,种植业结构在哈市调整的空间已经很小。

  产出效率低。受气候制约,哈市耕地每年一季生产,生产周期长、产品附加值低,种粮农民产出率低。

  灾害损失重。低温冷害、早霜、干旱和洪涝是哈市常发性气象灾害,灾害不仅影响粮食产量,对粮食品质的影响也越来越突出。

  种粮农民增收有优势。哈市粮食生产有生态环境好、化学污染少、无转基因和商品品质好等突出的优势,这有利于打特色品牌。除此之外,还有一些特殊的优势条件———

  商品性生产。哈市粮食生产是典型的商品性生产。2005年粮食作物播种面积155.6万公顷,在14个农业生产区中排在第3位。玉米和水稻等高产作物产量位于全国第二位。

  区位占优势。哈市位于全省南部,气象条件有利于粮食生产。哈市为省会大城市,消费水平相对较高,为粮食产品增值和销售提供了大市场。哈市交通便利,农产品外销成本较低。

  科技有潜力。哈市拥有省农科院、东农等多所综合性农业院校,自身也有完备的农业技术推广体系,可以加速农村粮食生产向农村工业化生产转变。

  支持力度大。市科技局每年设立的农业科研项目数量和经费支持额度,在全省都是最多的。哈市还是全省财政状况较好的地区,对农业生产支持能力强。

  记者:加入WTO后,中国的粮食生产面临着“国家安全”和“市场开放”双重考验,作为全国粮食主产区,哈市怎样借鉴国外发达地区农业生产的经验?

  矫江:从保证粮食安全的角度看,提高粮食综合生产能力将永远是粮食产区的最主要目标,但生产归根到底要满足市场需求。分析国内外发达地区粮食生产的经验,哈市应把握好以下发展趋势———

  商品化。发达农业彻底摆脱了“品种齐全”和“自产自食”的“小农经济”,生产的所有农产品都是商品,WTO使全世界都成为粮食市场。

  专用化。针对消费市场对优质农产品的需求,专门生产有特色的专用农产品。专用化有利于创造有特色知名品牌,并提高农产品的商品价值。

  社会化。粮食生产属于公益性基础产业,越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对粮食生产的补助越多,以保证一般粮食产品的较低市场价格。

  区域化。农业生产项目逐渐向气候生态适宜区集中发展,形成农业专用品种生产区域。生产区域化有利于提高作物生产水平,有利于降低生产成本,有利于农产品深加工和形成产业化。

  一体化。实现“产加销一体化”是粮食主产区经济发展、农村转移劳动力和实现增收的根本途径。生产、加工和销售形成分工明确和利益共享的一体化经济。

  规模化。单纯种粮的农民要实现大幅度增收,主要是依靠扩大生产规模。

  记者:对于粮食生产,国家主要考虑粮食安全。粮食消费市场,人们关心的是粮食价格和质量。种粮农民则关注经济收益,什么挣钱种什么。在三者的“博弈”中,种粮农民如何寻求增收新途径?

  矫江:随着国家的政策变化,我国进入“工业反哺农业、城市支持农村”的新阶段,种粮农民的增收问题,已经不仅仅是粮食生产能解决的,而是需要在农村、农业和农民三农问题协调发展,在科技进步增收的基础上,发展为依靠国家政策增收、兼营生产增收和扩大生产规模增收3个方面,大至归结为以下9个途径———

  高产攻关均衡增收。2005年哈市水稻每公顷平均产量7349公斤、玉米为8294公斤,而同年省内水稻和玉米大面积高产典型均达到11250公斤/公顷。产量差距说明,依靠科学技术,良种良法相结合,哈市粮食产量还有再提高的巨大潜力。不同地区、不同农户、不同地块之间产量水平的差距,需要推广标准化生产技术,逐步辐射扩大高产示范面积,实现均衡增产来缩短。

  专用品种特色增收。在实现高产的基础上,根据粮食加工、贮藏和销售企业的需求,以订单的形式,生产有特色的优质专用品种,靠产品的突出特色提高商品粮价值增收。如用于大企业加工的高淀粉玉米和用于保鲜食用的黏玉米等。需要注意的是:粮食可以分为食用、饲用和工业用三大类,一般大宗粮食增值幅度较大的只有人们直接食用的粮食。

  协作生产节本增收。降低生产成本,提高劳动效率,是种粮农民增收的重要途径。除生产资料需要国家出台相应政策外,近期关键是通过“统分结合”途径,以“技术合作组织”、“生产协会”和“有偿服务”等生产形式,把分散的、自主式和小规模生产的农户有效地组织起来,逐步扩大农户之间的分工、协作、互助生产规模,靠农业现代化手段提高生产技术水平、减少劳动用工时间和降低劳动强度。

  服务保障支持增收。目前,关键是完善现行的农业技术服务支持体系,解决技术和生产脱节,农民问技术找不到技术员问题;建立稳定的种子和生产资料供应体系,解决农民买生产资料分不出真假,生产资料安全无保障问题;改革农业生产技术培训体系,采取集中重点学习和分层逐级培训的办法,解决广大农民生产无依靠,致富无门路问题。

  扩大生产规模增收。今后完全依靠种粮的农民要实现大幅度增收,扩大耕地经营面积是最根本途径。从哈市土地资源看,扩大生产规模,只有大部分农民逐渐离开土地,整合现有土地资源,最终由少数农民经营土地来实现。

  粮畜并重兼营增收。发展养殖业,要从饲料粮转化、秸秆利用、坡岗地水土流失治理和水资源利用等综合因素考虑。已经形成规模的奶牛、黄牛、生猪和肉蛋鸡等养殖业,要向大规模化养殖发展。养殖业还不发达的地区,特别是山区、半山区和水源充足的地区,要特别重视寒地适宜生长的“皮毛肉动物”特色养殖,并使之向深加工增值发展。

  发展农村工业增收。发达的原粮生产,落后的产前和产后工业,是哈市农业生产的差距和潜力所在。农村工业的发展,一是农民可以就近打工实现增收,二是企业为政府交税,政府有了资金积累又可以反哺农业和支援新农村建设。特别是以粮食和当地资源为原料的小加工业,更应该重视发展。

  劳务输出打工增收。哈市人均耕地面积较少,又是单季生产,大量的剩余劳动力和剩余时间是农民劳务输出打工增收的有利条件。对俄罗斯和对韩国劳务输出是黑龙江省的优势,需要注意的是,黑龙江省属于劳务输入省,与河南、四川省等典型的劳务输出省情况不同,拓宽本省劳务市场是需要引起注意的问题。

  争取国家补助增收。要从大农业的角度看粮食生产的重大意义,粮食生产是产前工业(生产资料)的大市场,粮食生产又有产后的加工业(饲料、医药、食品和酿造等)。从产前、产中和产后大农业角度看,农业是容纳劳动力最多,对国家经济影响最大的产业,所以说农业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这也是经济发达的国家,对粮食生产投入支持的根本原因。为此,省、市主要领导和有关部门,应该呼吁国家对粮食主产地区继续加大投入,加大对农机、农药和化肥等生产资料的补助。以国家和地方投入为主,建立粮食生产灾害保险机制,由此增加种粮农民的收入和收入的稳定性。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