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3日电 题:哈尔滨:咱的“冰娃”丢了!
六岁了!如果“冰娃”还在的话。
这个冰雪季节,沈阳冰雪节吉祥物“雪娃娃”、长春冰雪节吉祥物“鹿娃”频频进入我们的视线,我们才想起了自己的“冰娃”。这个在我国各城市冰雪节中降生最早的吉祥物,在诞生初年曾得到过广泛关注,并被寄予厚望:有一天能像加拿大、日本、瑞士国际冰雪节吉祥物一样受到世人宠爱,成为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代表性标志。但随着时间流逝,“冰娃”却渐渐被我们自己淡忘了。
现在,一名河南人发现了“冰娃”,并给“冰娃”礼品注册了专利,产品在哈尔滨还很受外宾喜爱。而此时,哈尔滨冰雪旅游还在为缺乏特色旅游纪念品而困惑。
有冰雪资源开发专业人士说,在哈尔滨打出国际冰雪节的招牌后,沈阳、长春、北京、乌鲁木齐等我国北方城市开始纷争冰雪蛋糕,其中对冰雪文化的开发成为竞争的焦点,找回自己的“冰娃”,并认真呵护它长大,已是急迫的现实需要。“6年前‘冰娃’降生后,我们没有为它营造一个良好的成长环境,令它一直没有真正走进冰雪文化和旅游市场,在‘冰娃’身上,我们看到了对冰雪文化及冰雪旅游产品开发的乏力”。这位冰雪资源开发专业人士说,我们该认真反思了!
降生
征集冰雪节吉祥物的消息传开后,近万幅由各界群众设计的作品如雪片般飞来,一个意为冰城孩子的雪人形象受到瞩目。
2001年6月,酷暑笼罩哈尔滨。就在这一年最热的季节里,市冰雪节组委会在研究冬天里的一件大事:首次面向社会征集冰雪节吉祥物、节徽、节旗的设计方案。
征集冰雪节标志物,是市委、市政府的部署。此前,已走过17载岁月的哈尔滨冰雪节,还一直是一个囿于国内城际间冰雪旅游、文化交流和商贸往来的冰雪节庆活动。而2002年1月5日将揭幕的第18届冰雪节,面临着升级国际化的重任。加拿大、日本、瑞士等世界冰雪名城举办的国际冰雪节都有吉祥物和会徽,正期待与国际接轨的哈尔滨冰雪节也不能有此空缺。
“吉祥物、节徽、节旗等要代表北方名城哈尔滨的城市形象,体现冰雪文化特色,成为让哈尔滨走向世界,让世界了解哈尔滨的标志”———查阅当年刊载在《哈尔滨日报》上的《征集启示》,可以看出,冰雪节组委会对设计主题的要求有着明显的国际化、开放性指向。对于吉祥物的设计,组委会要求很具体:形象鲜明,生动活泼,整体和谐,代表性强,表现技法精到独特。
随后几天,近万幅由各界群众设计的作品如雪片般飞来。提及当年“万里挑一”的场面,市政府办公厅政务值班室主任、原市冰雪节组委会办公室副主任邢西蒙记忆犹新:“为了公开、公正、公平评选,市冰雪节组委会聘请有关专家组成评委会,在公证处监督下认真对入选作品进行了终审”。
当年12月1日,令人瞩目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吉祥物诞生了。在高手云集的设计者中,一对年轻的双胞胎姐妹吴晓赞、吴晓慧设计的小雪人形象作品脱颖而出。吴晓赞是省气象局华云影视制作中心设计师,吴晓慧是哈师大艺术学院装潢系教师,姐妹俩为设计吉祥物准备了五六十张草图。看到将冰雪节与城市特质诸要素集于一身的小雪人形象,时任市领导的王华放欣然为其命名“冰娃”。意为冰城的孩子。
困惑
没走进市场的“冰娃”,就像断了根的花朵,很快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冰娃”的降生,就像冬天里的一道亮色,赋予冰雪节新的生机与活力。
“冰娃”降生之即,哈尔滨冰雪节正处于从“政府办节”向“市场化办节”转化的过渡期,市场化运作力度还十分有限,有关部门只是将“冰娃”作为一种标志物印在报纸上,没做过多的宣传和商业开发。其间,也曾有过两届冰雪节订做了一批印有“冰娃”形象的纪念邮册、钥匙链、名片夹等礼品,在开幕式上发放给参加冰雪节的各国大使、世界500强企业代表等嘉宾,但这些礼品是由市政府出资订做的,并没有走向市场。
没走进市场的“冰娃”,就像断了根的花朵,很快从人们的视线里消失了。
这些年,一些开发旅游纪念品的企业已不知道“冰娃”,更不知道“冰娃”是哈尔滨国际冰雪节的象征标志。但这期间,商家开发冰雪旅游纪念品的热情仍在。俄罗斯油画、俄罗斯套娃、加拿大雪节吉祥物“加加熊”等,开始在我们的冰雪旅游市场上出现,来哈参加冰雪节的中外游客从这些充满异域情调的纪念品中,体味到了冰雪节的国际化魅力,但都有些遗憾:为什么找不到一件具有哈尔滨地方特色的冰雪旅游纪念品?
旅游产品是旅游消费弹性最大、最具发展潜力的要素之一。我们不是没做过这方面的努力。在旅游部门的扶持下,哈尔滨一些地方旅游商品已初具规模:如以红肠、大列巴、山珍、绿色食品等为代表的食品类;以亚麻产品等为代表的服饰类;以桦树皮画、麦秸画、阿城版画、木兰挂毯、剪纸、布艺、泥塑、鱼皮制品以及木制品等为代表的工艺品类;以水晶制品、龙塔模型、铜坐龙等为代表的纪念品类。
市社科院旅游发展研究所课题部主任、黑龙江滑雪装备产业集团CEO邱时遇用“地方特色浓厚,四季旅游通吃”来形容哈尔滨这些常规旅游产品的特性。如果用哈尔滨冰雪旅游研究专家常说的冰雪旅游纪念品要“兼容城市特质、蕴涵冰雪文脉”这两大要素来衡量,这些在常规旅游中完全可以体现城市特质的纪念品,独独短了一条“冰雪文脉”的腿。
丢失
“冰娃”一直未能走进冰雪节庆市场,在其身上折射出的是哈尔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产业链条脱节的现实。
直到现在,人们左思右想难以释怀,“冰娃”到底如何丢失的?
综观世界冰雪名城,吉祥物被当地礼品商开发成冰雪旅游纪念品的例子随处可见:日本札幌雪节最早将吉祥物“小雪人”开发成旅游纪念品,我国沈阳冰雪节吉祥物“雪娃娃”一出生就被开发利用。而在国内诞生时间最早的哈尔滨国际冰雪节吉祥物“冰娃”却一直未能走进冰雪节庆市场,在其身上,折射出的是哈尔滨冰雪旅游产品开发产业链条脱节的现实。
管理环节———
旅游产品管理无法形成合力
自《行政许可法》实施之后,小商品市场全面放开,政府不再设一个专职主管部门。提及此,市旅游局规划处副处长李文革细诉了目前旅游商品管理上的难度:过去,哈尔滨旅游商品管理隶属市经委地方工业产品办公室,该部门在机构改革撤销后,哈尔滨旅游商品至今没有明确的主管部门。从表面上看,旅游商品开发似乎应该是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的工作,但实际上,在研、产、供、销等各环节,都各有各的分管部门,各有各的运作体系,形不成引导企业发展的合力,致使旅游商品生产和发展随意性较大。
供应环节———
开发不足制约市场成熟
尽管我们的旅游商品开发商一直在努力,但迄今为止,哈尔滨冰雪旅游产品没有形成品牌优势。邱时遇主任分析:相当一部分商品的质量、款式、价格等缺乏吸引力,有的过于笨重,不便携带;有的做工粗糙,材质低劣;有的不新颖,不时尚,缺乏纪念和保存价值;有的价格昂贵,使游客望而却步;有的过于凸现异域文化色彩,并且没有和具有哈尔滨代表性的冰雪文化很好地结合起来,往往给游客造成来哈尔滨和去沈阳、长春差不多的印象,没什么特别之处。
近些年,无论是“哈博会”还是“旅游商品设计大赛”,哈尔滨都挖掘和评选出许多优秀作品,但这些获奖作品均未能成为旅游商品中的龙头,主要原因是资金不足。由于现在的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大多是个体工商户,资金不足是他们的通病。这些小企业的融资能力较差,难以扩大再生产,也没能力投入资金进行产品宣传、营销,更不可能进行新产品研发和新工艺改进。再加上旅游商品专业化、特色化、小批量的特点与市场化、低成本、大批量的要求存在一定差距,客观上也阻碍着人们研发、生产旅游商品的热情和积极性。
市场环节———
尚无地方特色旅游购物中心
迄今为止,哈尔滨尚无一处规模大、有地方特色的旅游购物中心或购物街区,相对集中的中央大街、果戈里大街及建设街一带大多是出售俄罗斯纪念品、外地商品和地方土特产品的商铺。市区内现有的旅游购物网点大多零星、分散、偏僻,商家相互压价或标价过高,加之受制于导游等因素,影响了旅游商品的销售。
旅行社环节———
为游客推荐礼品存在局限性
旅行社是为游客推荐旅游纪念品最直接的渠道。目前,哈尔滨各旅游社在推荐纪念品上还是各自为战,多数是“导游眼光”。目前,旅行社找不到更多能代表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纪念品,怎么办?哈铁国旅的做法是:与哈尔滨抽纱厂、哈尔滨工艺美术厂、哈亚麻集团合作,把自己认为能代表哈尔滨的亚麻凉席、亚麻制品、麦秸画,或俄罗斯小商品等推荐给游客,尽量使客人满意。
景区环节———
重建设轻旅游购物资源开发
目前,哈尔滨一些景区景点重门票收入,轻旅游购物贡献率。一家著名的冰雪旅游景区,一直将旅游纪念品的销售处设置在离冰雪景点有一定距离的一处中心位置。这一位置虽然是景区中心,但游客在观冰赏雪的过程中,很少能绕道儿进去购物。作为业内人士,李文革指出,“这属于旅游线路设计不合理。按人性化设计考虑,旅游购物中心应设计在景区入口或出口处,游人在进景区或旅游结束时顺便购买纪念品才符合人的购物心理”。还有一些冰雪旅游景区缺少代表地域或景区特色的纪念品,让游客来此购物不知身在何处。
成长
河南人给了我们启示,期盼“冰娃”回归、加力发展冰雪旅游文化和产品的声音形成共鸣。
就在我们本地的旅游商品开发企业尚未对“冰娃”动手之即,一名河南人却抢先为自己设计的“冰娃”礼品注册了专利。这名河南礼品商已与市政府外事办公室形成了多年的“政府外事活动专供礼品”供应关系。他的公司规模并不大,礼品多是手工制作,但他做出的价格25元的带有冰雪节吉祥物“冰娃”形象的木质挂件礼品,很受外宾喜爱。
河南人给了我们启示,期盼“冰娃”回归、加力发展冰雪旅游文化和产品的声音形成共鸣。
“从政府扶持上,建议采用山东经验。要成立旅游商品开发协调机构,形成旅游行政主管部门牵头、相关部门协同的工作机制”,李文革推荐他和同事反复研究的“山东经验”。他介绍,山东建立了省旅游商品开发服务中心,集管理、开发于一体,主要负责山东省旅游商品整体规划、行业规范、管理、对外宣传、资源评估、市场开拓及信息交流,关系理顺,效果明显。
市旅游部门近年一直在建议,尽快制定哈尔滨市旅游商品开发暂行规定,同时依法加强市场管理,形成公平合理的市场环境和购物环境。对于旅游商品生产企业,在土地、税费和水电气等方面都要给予一定优惠。在资金上,建议财政部门设立旅游商品发展基金,支持企业技术改造、技术创新、新产品的开发和市场转化,在经营和开发初期,政府给予一定额度的补贴。同时要培育一批名牌厂家,帮助企业在市场上打造核心品牌。
深谙旅游产品经营之道的哈铁国旅总经理杨科认为,旅游产品要想独特、创新、诸要素齐全,首先要有一个成形的、能代表哈尔滨的冰雪旅游纪念品,如冰雪节吉祥物“冰娃”、冰雪大世界吉祥物“莹莹”、雪博会吉祥物“阳阳”,都是可以拿来的成形作品。我们过去办过许多旅游纪念品大赛,但商业味道较浓,好作品较少,有了好作品也没有能力再开发。如果要征集作品,就要象扶持科研人员立项申报课题一样,政府把足够的经费拔给设计者,让他们把钱真正花到研究好的作品上。
其实哈尔滨不乏“冰娃”这样的好作品,但如何把好作品转化成好产品呢?李文革、邱时遇、邢西蒙等业内人士谏言:要建立建全旅游商品营销网络,就要打好几套拳:一是打“组合拳”,即由规划部门牵头,组织各有关部门规划建设富有地域特色的旅游购物中心或购物园、购物街区,将各类旅游商品组合在一起销售,这样既可以减少旅游者频繁进出商店、铺面的麻烦,又可以节省游客的购物时间。可以考虑在哈尔滨森林动物园门前区域、南岗区海城街老俄式住宅区、果戈里大街特色街区等选址;二是打“专卖拳”,即建立专卖店和特产专柜。哈尔滨现有旅游商品店所经营的商品大同小异,缺乏特色。如果建立了专卖店和特产专柜首先可以确保经营者的利益,因为它是专营的,同时保证了商品的质量和价格;三是打“前店后厂拳”,特色旅游商品的生产工艺充满神奇色彩,如果能让旅游者参观其生产制作场地和过程,就会激发出强烈的购买欲。比如可把现在的老鼎丰糕点厂改造成旅游景点,让游客在了解生产过程中产生购买欲。他们认为,把工厂和商店有机地结合为一体,将产生不可估量的作用。
既有专家眼光、又有从事冰雪产业经营经验的邱时遇主任认为,规范的市场是发展旅游商品的重要环境。对现有旅游商品市场进行规范,需要旅游、工商、物价等部门协作,实行挂牌经营。“如果能推荐旅行社在编制旅游行程计划时严格按指定场所安排线路,对这些企业的发展壮大会起到很好的作用,对旅游市场的管理也会起到积极作用。”邱时遇说。
事实上,哈尔滨旅游部门每年都在思考如何把冰雪旅游产品做大的课题。市冰雪办副主任、市旅游局局长杜传东透露了近期的动作计划:在继续做大“哈博会”的同时,逐渐树立起一两个冰雪旅游特色品牌产品,如“冰娃”就可以作为第一产品尽快进行开发。同时,建议将其作为政府指定采购礼品,定期更新,积极推进艺术品的市场转化,使哈尔滨旅游商品开发走上良性循环轨道。目前,哈尔滨正着手征集特色旅游商品,编辑《哈尔滨旅游购物指南》,在进行A级景区评定时,拟把购物作为一项必要条件,并组织A级景区开发具有本景区特色的纪念品评选活动,对获奖景区给予政策扶持和资金鼓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