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13日电 解读名师:哈师大附中高级教师张苑勋
今年语文考纲的变化主要体现在两个方面,一是语文的基础知识,一是写作能力要求。和去年相比,今年在字音和字形识别的要求上,分别加了“常用字”和“常用汉字”的限制。这一变化体现了考纲对于识记类语言知识考查范围的明确。以前高考语文学科考试大纲虽然没有“常用”这样的字眼,但命题宗旨是考查常见常用的易读、写错的字词,不鼓励大家花精力钻研冷僻、繁难字。2007年考纲对字音字形的考点多了限制语“常用(字)”,明确地暗示复习不要追冷求难。对于减轻考生过重的课业负担有明显的作用。
在作文发展等级的“丰富”这一要求上,2006年的表述是“材料丰富,形象丰满,意境深远”。2007年又加了一项,“论据充实”。这一变化可以充分说明了今年考纲对文体的重视。“材料丰富”是一种比较笼统的说法,可以适用于许多类文章,“形象丰满,意境深远”适合于对文学类文章,而“论据充实”则明显侧重于论述说理类文章。这样新的考纲就对各类文体在发展等级中这一项的评分要求都有所体现。按理说“材料丰富”就已经能够涵盖旁征博引,理论引用、事实举例、类比推理、列举数字等论据类别。今年又特别把“论据充实”写进了考试大纲。显而易见,将“论据充实”与“材料丰富”并举,是特别针对议论文提出来的。因为在议论文中还存在着一个论据如何处理的问题,将“充实”单独列出,实际上是对以往高考作文考生排比、罗列同等论据的否定。既强调了论据应该充分证明论点,也强调了论据应该能够全方位、多角度、多层次为证明论点服务。就此也可看出《考试大纲》这一重要文件的科学性。这里实际还有一个导向性的问题:其一是从文体特点上,高考也主要通过写作议论文来考查高中学生对事物的认识能力和哲理思辨能力。加入论据充实这一条,也暗示高中的学生应该多写说理类论说文,并将训练思维的深刻性作为自己平时习作所应掌握的重点内容。其二是强调了写议论性文章要“言之有物”,反对文章流于空泛,说假话空话套话。
在作文发展等级的“有文采”这一要求上,今年的考纲将2006年的“词语生动”改为“用词贴切”,“文句有意蕴”改为“文句有表现力”。变化后的措辞简明扼要,不仅涵盖了以往考纲的内容,而且又丰富了“有文采”的内涵。“用词贴切”比“词语生动”要求要高———要求用词不仅应该“生动”而且还要“妥当、确切”。过去很多的学生为了掩盖文章内容的贫乏,遣词造句往往追求美,追求华丽,追求辞藻的堆砌,很多文字和话题毫无关联。有的考生平时作文训练不用功,有考试时背一些好词好段以“备用”的不良作文心理———搞什么万能开头XX例,万能结尾XX例,万能精采段落XX段,背诵一些“放之四海皆行”的文字。考试的时候不管什么样的文题都往里硬塞。为了纠正这种不良的文风,考纲所提出来要“用词贴切”,主要是为了追求语言和内容的高度统一,给学生以正确的导引,避免学生形成华而不实的文风。应该说这一考点的改变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改“文句有意蕴”为“文句有表现力”。2006年考纲中的“文句有意蕴”似乎只是对文学类文章更适宜,而2007年考纲中的“文句有表现力”则三类文体均适用。“文句有表现力”,属于发展等级对写作语言的较高要求。在议论文中主要是指生动形象,描写细致。这个考点要求考生对准确运用各种修辞手法,适当地变换句式,如骈句体现语言的均衡美和对称美,可以加强语势,强化语言的感染力;散句表现出来语言的参差美和错落美,可使表意更为自由;长句表意严密、准确、细致;短句短小精悍,干脆,明快,活泼有力,节奏感强;倒装可以突出强调,各种句式的综合运用,灵活搭配,就能极大地提高作文语言的表现力。恰当引用古诗词文,化用其他科目的专业术语,活用倒装等等语言运用手段能够灵活掌握。写作是语言的艺术,语言水平是评价考生综合语文素养的重要标准,也是考场作文能博取高分的重要因素,我们复习时还应该在锤炼语言上多下功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