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政务·政策  >  政务
搜 索
坚持人与自然和谐相处 提供水利支撑和保障
2007-03-22 11:07:48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3月22日电 今天是第十五届“世界水日”和第二十届“中国水周”开始的第一天。今年我国纪念“世界水日”和开展“中国水周”宣传活动的主题为“水利发展与和谐社会”。

  水资源是基础性的自然资源、战略性的经济资源,水利是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的重要基础设施,水利工作涉及人民群众最切身的利益,事关城乡之间、区域之间、经济与社会、人与自然等多方面的和谐发展,对支撑和保障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协调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作用。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提出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决定,这是深入贯彻落实科学发展观和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大战略举措,也是解决人民群众水利需求、做好各项水务工作的根本保证。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全市各级水务部门一定要从解决制约哈尔滨市经济社会发展最突出的水资源和水环境问题出发,把握全局,突出重点,切实抓好以下四方面工作:

  一、切实增强抗洪减灾能力。构建和谐社会,实现人水和谐,首要的是保障人的安全。因此,要把提高防汛减灾能力作为和谐水务的政治任务,不断完善各项措施,为群众安居乐业提供保障。1998以来,在国家、省市的高度重视下,哈尔滨市松干堤防建设取得了长足发展,防洪总体能力超过了’98汛前水平。但是,防汛减灾体系仍存在许多薄弱环节:城区防洪标准只有50年一遇,中小河流和病险水库防洪标准普遍偏低,山洪灾害防御基础十分薄弱等等,这些问题应当引起高度重视。为此,必须继续坚持巩固提高的方针,加快全市防洪工程建设速度。要进一步完善松花江干流防洪体系,努力提高松干堤防和重要城镇的防洪标准。要加快中小河流整治步伐,有计划安排对现有堤防进行整修加固和升级达标,对无堤防的区段逐步组织开展堤防建设。要进一步完善预警系统,加强山洪灾害的预测预报,提高预案的可操作性,将自救自保机制落到实处。尤其是要按照国家的要求,加快病险水库除险加固步伐,尽快做好项目立项准备,落实建设管理责任,加大投资和建设力度,确保工程质量和度汛安全。

  二、着力做好农村饮水安全保障。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全面发展,重要的是解决人的基本需求。因此,要把保障农村饮水安全、维护人的健康生命作为和谐水利的第一要务,全力保障农民喝上放心水。近些年来,国家高度重视农村饮水问题,连续实施了人畜饮水解困工程和饮水安全工程建设。截至2006年,全市已建设饮水井805眼,解决了44.76万人的饮水困难,但仍有40%左右的村屯和人口饮水质量没有完全达标。当务之急就是要切实加强项目管理,采取有力的保障措施,确保足够的资金投入,力争在“十一五”时期基本解决这些问题。同时要加快主要城镇水源和供水工程建设,进一步提高水资源的承载能力,不断满足城镇发展对水资源的需求;有条件的地方要尽早实现城乡统筹区域供水,不断拓宽农村自来水的覆盖面,让广大人民群众早日喝上干净水,不断提高人民群众的生活水平。

  三、全力推进新农村水利建设。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农业增收,必须加快农田水利基础设施建设。因此,要把推进城乡一体化,加快新农村水利建设,促进区域协调发展作为和谐水务的具体举措,使广大农民群众共享发展成果。哈尔滨市农田水利工程大多建于20世纪50-60年代,普遍存在着建设标准低、工程不配套、老化失修严重等问题。“九五”以来,虽然国家逐步加大农村水利投入,使上述问题有所改善,但与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需要相比仍有较大差距。特别是农村税费改革“两工”取消后,中小型农田水利设施建设遇到较大困难。目前,由于水价不到位、末级渠系不配套或毁损严重等原因,哈尔滨市农业灌排设施实际灌溉面积有所萎缩,直接影响了农业综合生产能力的提高。为此,必须加快大中型灌区的续建配套和节水改造,重点抓好灌区末级渠系的改造,进一步夯实灌区田间工程基础设施,改善水利基础设施建设薄弱的问题。同时,加强抗旱水源工程建设,重点抓好以雨水集蓄为重点的山丘地带抗旱水源工程建设,结合“坡改梯”等水土保持措施,逐步改善因“靠天吃饭”而影响农业产量和效益的状况,改善山丘区农业生产条件,为农民脱贫奔小康创造条件。

  四、尽快建立和完善节水防污管理体系。构建和谐社会,实现可持续发展,必须保障水资源的可持续利用。因此,要把转变水管理模式,坚持节约为本、治污优先、优化配置、科学管理作为和谐水务的重要抓手,建设节水型社会。当前重点就是以创建节水型社会试点为契机,逐步建立健全一整套比较完善的节水防污管理体制。逐步建立水权制度,制定用水权交易市场规则,建立用水权交易市场,实行用水权有偿转让,同时在水权交易和转让中注意维护弱势群体和第三方利益,促进水资源的高效利用和优化配置。深化水价改革,制定科学的水价形成机制,在实行用水定额管理、超定额累进加价制度的过程中,采取弱势群体补贴制或保护价等计价策略,保护弱势群体基本用水需求。完善建设项目水资源论证制度,加强取水许可审批。落实水资源功能区管理制度和入河排污口监督管理制度,切实加强对污染排放单位的审核和监管。要加强江河湖库水量水质监测,完善水质通报制度,保护好水资源,实现上下游之间同享优质水源,确保用水公平。

责任编辑:顾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