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3日电 题:渐渐离去的道外胡同之一――香飘百年的张包铺胡同
道外区是哈尔滨市的开埠区,有一百多年的历史。随着哈尔滨城市建设脚步的加快,危房改造工程大规模启动,破烂不堪的楼房被拆除,一些街道和胡同也相继消失。据有关部门的统计,截至目前,道外区仅剩下20条小胡同,胡同文化正在渐渐消失。据老一辈人讲,胡同的名字多是住在胡同里的居民根据生活习惯起的,慢慢地叫上了口,约定俗成延续下来。在哈尔滨解放初期,市政府曾集中对哈尔滨的街路进行过一次命名,有很多胡同的名字都是那时侯明确下来的。
![]() |
典型的道外区老胡同 |
哈尔滨胡同多是这样发展起来的:起初是个小杂院儿,前后都空落落的。后来,在这块空地上,棚厦、作坊一个挨一个地建起来了,中间挤出了一个小小的过道。天长日久,走的人多了,小水泡被踩平了,胡同里的居民一齐动手,泥水路变成了平展的煤碴路。再过几年,两旁又不知不觉地多了几幢二楼三楼,家里也装上了自来水,住在这里的人多了,也热闹了,胡同也就形成了。胡同长短不一,长的近千米,短的不过一百多米。不过胡同都不是很宽,最窄的胡同一个人走正好,两个人走就有点儿挤,必须侧一侧身,但胡同里住的人家却都不少。因为没有统一规划,胡同完全是自发形成的。
香飘百年的张包铺胡同
![]() |
张包铺胡同 |
与道外区北二道街垂直交叉的有一条不足五十米的小胡同,门牌最大号码也只到21号,因胡同里有张包铺故而得名――张包铺胡同。百年间几经转手,此“张”已非当年创业之“张”,但张包铺的排骨馅包子味道依旧,生意依然十分红火。据附近的老人讲,张包铺始于1902年,为天津人张仁所建。张包铺开始在哈市经营时为平房,草盖、砖地,1941年张仁在原地重建。
![]() |
![]() |
现在的张包铺胡同两侧,临街的一些房屋破损不堪,已没多少市民居住,一楼的房屋大部分变成了餐馆和仓库。靠胡同西侧的一些老建筑已被拆除,留下了大块的空地,成了废品回收站。由于地面还是土路,在雪水中满是泥泞。胡同内聚集了大量特色饭店,但是最有名的还是张包铺,虽然没有牌匾,不挂幌,只有门玻璃上贴着已经褪色的“张包铺”三个字,但是食客依然络绎不绝。在胡同中非常显眼的是一块写有“国营迎新旅社”的牌匾,依匾而寻,从旅社门上的大锁与出兑的白纸上不难看出此时的旅社已是人去楼空。附近的居民说,这个国营旅社已经有五十余年的历史,是最近才停业的。
![]() |
胡同里的居民院 |
在胡同内,有四个通往居民院的入口,每个院落内都显得很拥挤,到处是居民摆放的东西。房子大都破旧、简陋,多数的楼房只有二楼还有人居住。几乎每个院子里都会悬挂一两个红灯笼,为老街的生活增添了许多颜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