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29日电 日前,记者在鸡西市农业信息发布会上获悉,今年出台的中央财政预算草案中,中央财政用于“三农”的各项支出共达3917亿元,比2006年增加520亿元,增长15.3%。对此,我市采取措施,加大力度落实,让农民及早受益。
农业生产补贴力度加大。今年,我市按照省统一部署,在3月末前,将粮食直补资金和80%的水稻、玉米、大豆良种补贴资金,通过“一折通”的形式兑付给农民;同时,我市将投入100万元建设600万亩优质绿色水稻产业带,用于示范区建设和新技术推广;继续对四类13种机型的农机具进行购机补贴,补贴资金比上年的110万元略有增加,享受补贴的农户达200户;免费为农户提供测土配方施肥服务,测土配方施肥面积扩大到320万亩,占全市总播种面积的60%,亩节本增效25元以上;省市将投入150万元用于建设和改造我市农产品质量检测中心,保障农产品质量安全。
农业基础设施投入增加。今年鸡西市将完成水利投资4200万元,比上年的实际完成数略有增加,可确保穆棱河流域灌区30多万亩缺水水田的正常灌溉,改善20万亩水田面积灌溉状况;完成5万亩水土流失治理任务,保证农业的稳产、高产;同时,我市以土地复垦整理、土地生态治理、奶牛良种繁育、科技示范园区建设、龙头企业项目投资等为重点的农业开发投入有望突破2006年的1300万元,达到1500万元;我市还计划建设农村公路350公里,国家和省每公里补贴17万元,使我市85%的乡镇和45%的行政村实现硬化路面;争取商务部的补助资金将其余660个连锁店全部建立起来,形成以城区店为龙头、乡镇店为骨干、村级店为基础的我市农村现代流通网络。
重视农民素质提高。我市从2006年9月开始,对农村中小学生普遍实行“两免一补”政策资助。农村学生将享受到真正的免费义务教育,国家、省、市共投入资金1940余万元,对学杂费、教科书、寄宿费、生活补助等进行补贴,累计有7万人次享受到这一政策优惠,今年9月份下一学年度的补贴还将继续实施,投入资金还将增加;通过农广校、职业技术学校等多渠道、多形式为农村培养有文化、懂技术、会经营的新型农民35万人,使他们成为农村科技致富带头人。
关注农民生存质量。今年,鸡西市将利用2135万元的国债项目资金,重点建设10个大中型沼气和秸秆气化工程,累计节约能源7.5万吨标煤。保证1.5万农户用上清洁能源。新型农村合作医疗在鸡西市实现了全覆盖,参合率达到了80%以上;每个农民只要交10—20元的参保费,就可报销35—40%的医疗费,大病报销的比例还可提高。鸡西市农村最低生活保障制度在2006年下半年开始实施,现在已有1.3万户,3.4万人按月领取最低生活保障金,为此,鸡西市投入资金460多万元;并逐步实现农村特困户救助制度向低保制度转轨。据悉,鸡西市在两年内解决300户贫困伤残军人住房问题(每户2—3万元),今年计划完成100—150户;解决28个村屯1.43万人饮水安全问题;年底全面完成农村信息服务站建设,使我市电视、电话、电脑“三电合一”项目村村落实;今年还将在各行政村开展“三围”、“三改”为重点的文明生态村建设,使住房砖瓦率达到92%以上,改善村民生活质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