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3月30日电(记者 杜筱) 3月30日,患有“慢性粒细胞白血病”的女孩张雪走出了哈尔滨医大一院的无菌病房,父亲移植给她的骨髓在她身体里“生根发芽”,血液也转为了父亲的基因,标志着“异位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成功。今后,没有同胞兄弟的白血病患者,可以接受父母的骨髓移植,获得重生的希望。
来自伊春市的张雪今年9岁,从去年6月份起开始感觉浑身乏力、腹胀,在哈一大医院被确诊为“慢性粒细胞白血病”。张雪的病情发展的很快,如果继续发展将转变为急性白血病,生命即将走到尽头,必须马上进行造血干细胞移植,可是作为独生女的张雪没有完全的供者,在骨髓库中也没有找到相匹配的骨髓。唯一可行的方法就是选择有4个位点相同的父亲提供骨髓。这种移植属于“异基因半相合移植”,排斥反应等并发症多,而且父女俩的血型不同,移植难度和风险性非常大。为了挽救小张雪的生命,哈医大一院血液内科决定挑战高难度,为她实施“异位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
1月23日,张雪进入无菌病房开始治疗。2月2日,输入了父亲的骨髓血。在移植过程中她曾出现肝脏损伤、溶血等并发症,但在医生的及时治疗处理下得到了有效的控制,逐渐恢复正常。2月15日,张雪9周岁生日的这天,医生惊喜地发现张雪的血象已经恢复正常,这标志着骨髓移植成功,获得了父亲给予的第二次生命。3月30日,张雪骨髓移植已接近60天,造血恢复正常,血液基因已经转为父亲的基因,没有严重的排斥反应,可以离开无菌病房,回到正常的生活中了。
据了解,在骨髓移植手术中对配型位点要求很高,相符程度越高术后排斥反应就越低,同胞兄弟姐妹是首选,有25%的机会完全相符,父母与子女的骨髓血只是半相合。由于我国实行独生子女政策,很多白血病患者没有兄弟姐妹,只能从骨髓库中寻找相匹配的骨髓,但是几率极低。特殊的国情使得我国加大对“异位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技术的研究,目前技术水平走在世界的最前列。而哈一大医院此次“异位半相合造血干细胞移植”的成功,则标志着该技术达到了国内、国际领先的水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