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5日电 “白天进太阳,晚上进月亮,风挡不住,雨遮不住,还得用木棍顶着墙。”如今,这句让农村群众和各级领导刻骨铭心的顺口溜在富锦市成为了往昔。结合中小学危房改造工程,富锦市集中财力,三年筹措资金7236万元大搞集中办学。如今,在崭新的校舍里,回荡着朗朗读书声,这里的农村孩子和城里的孩子接受着同样的教育。
农村孩子的梦想
在我省农村,学校的围墙上写满“治贫先治愚”、“再穷也要办教育”等类似的标语,反映了祖祖辈辈劳作在黑土地上的农民寄希望下一代从根本上脱贫致富的心态。
“在电视里,看见人们敲打电脑的样子,我羡慕极了,常常梦想有一天,我也能坐在电脑前。”对于富锦市二龙山镇中心小学六年级的学生刘来宾来说,打电脑是他的一个梦想。
不仅在富锦市,在我省广大农村,农村孩子的梦想太多,他们的期盼就是能和城里的孩子一样上学、生活。
“那时冬天,我们到校的第一件事就是和老师一起烧炉子,有时把手套都烤糊了。即使穿厚厚的棉衣、棉裤上课,也冻得手都伸不出来。”刘来宾小同学想起当年的情景眼泪汪汪。
当农民把孩子送进与自己当年上学毫无变化的学校时,看着房顶长满杂草,墙壁剥落,门窗破碎,总是眼圈红红的;老师们在外面大雨、里面小雨的教室里看着孩子们那一双双渴求知识的大眼睛,心中酸楚过后每每都是尴尬和无奈。
穷财政办起大教育
面对现实,富锦市委、市政府为彻底改变农村教育面貌,大胆决策,改变以往“头痛医头,脚痛医脚”的做法,在全市农村全面推行集中办学。通过“建立寄宿制学校”,最终实现了城乡教育条件相同,教学质量相同,管理水平相同,城乡教育均衡发展的办学目标。
对经济欠发达的富锦市来说,如此浩大的工程最缺的就是钱。“孩子们的事情耽误不得!作为地方政府的理财部门,我们必须担负起理好财、服好务的职责。”富锦市财政局长山延起的话表明了全市实施集中办学的态度和决心。
于是,财政牵头,广开思路,多方筹资,集中办学的大幕徐徐拉起。利用危改和布局调整资金,集一块。“对于2790万元省专项资金,我们打破界限,集中使用。”山延起掰着手指给记者计算着。在财政预算内外资金中,挤一块,并加大对各单位预算外资金的财政统筹比例,筹集资金1230万元。变卖闲置的村级旧校舍,筹一块,资金达1100万元;盘活城市土地资产收益,补一块,将市区内归政府各部门所属黄金地段的土地由政府公开挂牌出售,出售资金2116万元全部用于集中办学;吸引社会投资,吸一块,对施工建设单位采取分批付款的方式,目前共赊欠资金3210万元。
为保证贫困学生不因集中办学而失学,富锦还出台了相关配套措施,对特困生采取了“二免三补”的扶持政策,即免书本费、免杂费;补住宿费、补伙食费、补交通费。
老校长的感慨
“政府出钱用钢筋水泥给学校盖好房子,又不让农民集资,农村孩子们真是赶上好政策了,今后我也不用再为砸着教室里的孩子担心了。”富锦市二龙山中心小学校长白福利这样对记者说。
白福利回忆起几年前的情景仿佛还历历在目,他说,那时教室的墙面歪斜着,总是要用一根大木桩支撑着,上课的时候担心不知什么时候房顶会坍塌下来,砸着孩子们。而且,一位教师往往是二三个年级一起上,不管你老师擅长什么,都得教。现在好了,不仅是为农村学校改善了办学条件,也使教育资源得到最大优化。现在,老师纷纷发挥特长,有了专职音乐老师、美术老师,老师们各个兴趣浓厚。
人尽其才,物尽其用,实行集中办学,使富锦教育走上了蓬勃向上、健康发展的轨道。“我们的农村孩子跳盅碗舞都跳到了省城,这在以前想都不敢想。”老校长的脸上洋溢着喜悦。
走进富锦的几所学校,记者明显感到有的教学环境比城里还要好,寄宿式学校代替了农村的教学点和复式班,计算机、多媒体设备搬进了农村孩子的教室……集中办学真正成为了加快农村教育健康发展的助推器。
“再穷不能穷教育,再苦不能苦孩子”……富锦实施集中办学,原来的194所小学调整为44所,初中由原来的17所减到10所。三年时间,农村中小学生全部进入新建后的宽敞明亮的教学楼和宿舍楼,告别了30428平方米危房。为了孩子的微笑,富锦财政至今还背着3000多万元的债务。然而,富锦人深知,钢筋水泥浇铸的是党和政府的责任,一砖一瓦垒起的是老百姓的民心,一批批安心走进教室的孩子是我们未来的脊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