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4月26日电 眼下,从大庆农村传来的新鲜事越来越多,一个个形式新颖、内容丰富的“农家书屋”正在悄然改变着以往农村单调的生活,去“书屋”读书、看报、自娱自乐的新时尚,让广大农民收获着无尽的精神食粮。
大庆村村有书屋
刚出正月,肇州农村的韩大妈就得了个头衔儿———永胜乡胜利村“农家书屋”管理员。
韩大妈叫韩学琴,今年64岁,总是满面笑容。这几年,她可没少为村民做事儿,铺路、助学、组织秧歌队。村民们说,只要大鼓一敲,她家的院里马上就能挤满人。
韩大妈家的院门上有一块横匾,上书“文化大院”,胜利村的“农家书屋”,就设在院内的西厢房里。书屋很别致,靠墙的书架、长条书桌以及黑板、贴画,俨然是一间小型图书阅览室。
村支书唐加峰介绍说,书架是大庆市委宣传部统一配的,书是市里送的,还有县里捐的,共有5000多册。唐加峰说,现在村里人的生活中,又添了一件事———看书。以前,忙完了一天的农活,有电视的看电视,没电视的闲聊、睡觉。现在,很多人都来这里借书看,忙着给自己“充电”。
像胜利村这样的书屋,目前全市有485个,覆盖了所有行政村。
据了解,去年年底,作为“书香大庆”活动的一部分,“农家书屋”就在全市铺开了,共投入830多万元,制作发放书架1100多个、配备图书60多万册。为给农民提供一些实用书,大庆市委宣传部还特意联合市科协,组织八一农大等单位的专业人士,编辑了一套“农家书屋系列读本”。目前,这些书已成为“农家书屋”的主打书。
读书让农民尝甜头
张敬荣,是肇州镇壮大村的养鸡专业户,他家养的1000多只肉鸡,每年都能带来两三万元的收入。
4月4日上午,记者见到张敬荣时,他正在村委会的书屋里看书,书名是《农村鸡鹅养殖技术》。他告诉记者,这本书帮了他很大的忙,让他了解了养鸡的新知识、新技术。以前养鸡都是凭老经验,鸡长得慢,瘟病难对付。现在,有了书本他才知道,鸡生长快,并不仅仅在于饲料好,还要有科学的光照和室温。老张坚信,有了这些新知识,今年的收入一定比去年高。
在肇源县三站镇宏伟村,记者了解到,这里的近万本书都已经登记造册,每天都有100多人来此借书看书。在借阅记录上,《常见鸡病防治问答》、《水稻旱育秧栽培技术》、《稻田养鱼高效和实用技术》、《四轮车常见故障诊断图解》等书籍,已被村民多次借阅。
书的生命在这里延续
在采访中,有两个孩子渴望的眼神,一直印在记者的脑海里。
一个四口之家的两个孩子,老大上小学四年级,老二明年入学。哥俩在家里翻腾了半天,只找到3本“图书”———两本图画教材和一本缺页的《葫芦兄弟》。而对于那些城里孩子经常看到的《三字经》、《动物世界》、《十万个为什么》之类的课外读物,哥俩却从没看过。
一般来说,城市家庭的书籍几年就要淘汰一批。这些被淘汰的书,大多进了废品收购站,最终变成了纸浆。但如果把这些书送到农村,那么,书的生命就将得到延续。
为了让“农家书屋”的图书保持旺盛的生命力,该市各县区纷纷选派村民信任、有责任心的人进行管理,同时,制定了借阅、管理、赔偿、奖惩、岗位责任、图书交换等项制度,使这些“扎根”农村的图书充分发挥了作用。
“农家书屋”书香日浓
“书屋建起来,只是起步,要让书屋发挥出最大的作用,吸引农民都走进书屋,让更多的农民在读书中有所收获,还需要一个过程。”大庆市委宣传部副部长陈国彬说。目前可喜的是,许多村屯已因地制宜设置了便民读书场所,开展了形式多样、丰富多彩的读书活动,对培养农民读书习惯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肇源县古恰乡孟克里村的书屋,设在了村民王彦才家。王家有7间新砖房,西侧通开的三间屋子成了活动室,室内灯光、音响、电视,一应俱全。
王彦才的妻子介绍说,他们全家都喜欢搞文艺,所以盖房子的时候就特意把这里建成了活动室,很多村民经常来她家玩,一起编节目,一起演出,一起唱卡拉OK。她说,自从安上书架,摆上图书、报纸,来的村民更多了。
肇州县兴城镇由团委、妇联、文化站牵头,利用书屋开展了“读书活动周”、“读用科技书籍竞赛”等活动,激发了全镇青年农民的读书积极性;林甸县三合乡庆丰村借助村里文艺人多的优势,利用“农家书屋”的场地组织秧歌比赛,把农民都吸引到书屋里来,积极地引导农民读书。
告别牌桌,坐上了书桌;告别酒杯,捧起了书本。通过坐下来读书,广大农民的思想观念有了很大转变,出现了“三多三少”,即相信科学、崇尚文明的多了,搞封建迷信的少了;思想解放、掌握技能的多了,不思进取的少了;邻里团结、家庭和睦的多了,酗酒滋事、打架斗殴的少了。如今,一股讲文明、学科学的新风尚正在大庆农村逐渐形成。
大庆市委常委、宣传部长郑新英说,为进一步推动“农家书屋”建设和农民读书活动的开展,近期,在全市范围内还将组织捐赠图书、主题读书演讲比赛、评选优秀“农家书屋”管理员等一系列活动。在全社会的共同努力下,已经起步的“农家书屋”,将给大庆新农村带来更浓厚的书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