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火灾后复建:拆厕所盖新房
2007-05-08 20:56:59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侯文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8日电 当年的大兴安岭火灾,漠河县是受灾最重的地区,可火魔在这里肆虐的同时,也留下了一些不可解释的神奇。当年大火中有“四不烧”,其中包括当时所有的厕所。提起当年那场大火,今年40岁的漠河县防火办主任张来宾仍心有余悸。

  大火烧光了一冬天的劳动

  张来宾回忆,当时自己在西林吉贮木场上班,正上班时接到火警通知:古莲着火了,赶紧组织人扑救。不到晚上6点就开始紧急疏散,疏散当晚他就和同事们失去了联系,跑到大桥下面时,那里已经聚集了很多人,那时火正在西山上烧,当时刮的大风足有七八级,到处都是浓烟滚滚。给他最深感触的就是大家都无家可归、流离失所,那种孤单和无助的情景很让人心酸。第二天早上天刚亮,漠河桥北一带已经被火烧过了,大家返回贮木场时,发现一冬天生产的木材,大约有20多万立方米,还有四条传送带都化成了一片灰烟。贮木场一般都是冬天生产、开春停产,那年5月1日刚刚停产,正是准备将这些木材销售出去的时候,结果一把火过后,什么都没有了。

  推出辆自行车却忘了骑

  那年张来宾刚刚结婚,起火时大家都慌神了,也不知该拿些什么,他和爱人只推出来一辆自行车,当时就想,这是家里最值钱的了,一定得带走。张来宾和妻子刚从家出来,就开始推着车子跑,太紧张了都没想起来自行车是骑的。他们先是跑到老人家里,想把老人赶紧接出来,可赶到那里时,家里已经没有人了,这时火就开始往山下烧了,当时在前面不远的地方,他清楚地看到一个大火球从天而降,落到一栋民房上。火烧的声音太可怕了,妻子吓得使劲捂着耳朵。他们拼命地跑呀跑,一直到大河边上才停了下来。到那里后,他们才发现自行车不知道什么时候丢了。

  灾民享受按需分配待遇

  一场大火烧过后,所有人都变成了灾民。当时政府给每个人都发了一个“灾民证”,证件是用刻板刻的,薄薄的一张纸,但拿着这张纸,大伙无论到哪里都不用花钱,包括坐车、吃饭。那时候,所有人穿的和吃的都由政府统一提供,按需分配。后来张来宾听说当时全国各地都给大兴安岭地区募捐,大兴安岭一共收到全国29个省、市、自治区捐献的人民币近八百万元,各地捐的粮票310万公斤,还有各种衣物、猪肉、香肠等。张来宾听说,当时还有一位年过八旬的老人把自己准备养老送终的钱物都捐了出来。

  把厕所拆了盖房子

  大火过了八九天后,大家就开始上班了,当时贮木场已经什么都没有了,相当于重新建场。清理废墟时,贮木场的那些木材全都烧成了黑色的木炭,大家在场子旁先搭了几个临时帐篷暂时住着。当时什么东西都没有了,没有木板,大家就拆了很多厕所,用厕所的木板盖简易房。因为当时漠河县几乎所有的厕所都没被烧。

  当年流行一句口号:吃三睡五干十六。具体就是指在一天的24小时里,吃饭用3个小时、睡觉5个小时、用16个小时干活。

  当时很多人来帮着盖房子,八月份第一批民宅就盖好了,由于住房紧张,开始时是两家一户,后来慢慢就好了。

  在那段时间里,大家虽然是灾民,但没体会过那种没人管没人问、流落街头的滋味,有时反而觉得挺好。经过一场大火的洗礼,人与人之间的感情似乎一下就拉近了,不论是否认识,所有人都会过来帮助你。

  后记:

  对张来宾的采访与其他人不同,在他的口中很少提起当年大火给自己带来的悲惨记忆,或许是当时年轻,印象深刻的是火后,人与人之间那份真挚的感情,是大家热火朝天重建家园的那股子干劲!大火烧毁了一切,同时也激起了他的斗志。在贮木场工作了二十年的他最终选择了到防火办工作。他的手机彩铃都是“进入林区、防火第一”,张来宾说,当看到自己一年的辛苦劳动在一瞬间毁于一旦,那种恨一辈子难忘。“火重在防,我选择了这个职业,就是准备这一生都和火魔打交道,我不信我赢不了它。”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