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核心提示
近日,记者与一位从事多年道路维修的高级工程师一起对哈尔滨市的一些街路进行了实地踏查,发现布满了数不清的大坑小坑,严重影响通行。专家指出,造成这种局面主要是施工质量差、超期服役、失修失养、超负荷运行及回填不实等因素所致。
质量太差 遍地坑包
香坊区健康路哈市第五医院门旁有两个沉陷的大坑,每个坑足有六七厘米深,直径都在1米以上,并出现壅包;门前近百米长的路面比路旁的绿地高出半米多。专家断定,这条路在修建时,为与其它路段找平,将路基垫高,但在抬高路面填方的过程中没有填实,导致道路基础强度不够,路修好后逐年沉陷,再经车辆反复驶过,形成大坑。
在哈市第五医院至三合园路段的路面,有数十处不同程度破损的大坑。专家指着凹凸不平的路面说,这条路的路面已明显变形,证明该路的路基密实度不够。从路面沥青混凝土大面积脱落来看,能推测出道路面层的沥青混凝土的质量和施工时间有问题。
在二环桥中山路至红旗大街路段,有数十处沥青混凝土脱落,出现大坑,有的地方甚至露出了桥板。专家仔细查看后表示,这里的沥青面层脱落主要是与施工质量和当时的施工环境有关。他说,这一路段在维修过程中可能是新覆盖的沥青与防水层之间没有清理干净,导致出现隔层。还有一种可能就是施工时所使用的沥青混凝土的质量不过关。
道里区西十二道街是去年刚修好的路段,但记者再次来到这里时,却仿佛又见到了去年的情景——坑坑洼洼的路面一片连一片。
在道里区建国街,专家通过测量横断面发现,该街路的整个基础加路面的厚度仅为40厘米。这条路是城市一类街路,车流量大,加之路基薄,使路面年年破损。“按照这条路的功能,基础应该达到73厘米厚,即从下往下应该是18厘米厚的灰土、20厘米厚的二灰土、20厘米厚的三灰碎石和15厘米厚的沥青混凝土。”
失修失养 破损严重
专家还走访了北二十道街、更新街、东内史胡同、太古街、通天街、东门街、学兴路等10余条二三类破损严重的街路。专家指出,这些街路建设年代久远,由于超期服役并且失修失养,破损严重。
道外区太古街的路面已出现多处破损并且下陷。专家表示,这条路的建设年代至少在15年以上,道路的基础已经变形,应该大修或翻修,小修小补只能缓解一时,不能解决根本问题。
据专家介绍,这些道路大部分是上世纪七八十年代建设的,当时道路设计使用年限为8年至15年,按照道路维修的有关标准,已到了大修或重修的时候了,但由于哈尔滨市建设资金短缺等问题一直没有及时维修,导致路面大面积破损。
专家在查看完南岗区学兴路白家堡子路段后说,这个路段由于排水不通畅导致路面积水,使路面破损。在和兴路哈尔滨师范大学门前,专家仔细观察了龟裂的路面后说,这是典型的养护不到位所致,如果刚发现龟裂就喷上一层沥青,就不会出现这种现象。
在华山路与珠江路交口处,几处大面积破损的路面已连成一片。专家指出,出现连片破损的原因是维修不到位所致。按照道路养护规范,当路面出现小坑或壅包时,就应该及时维修,并把附近即将破损的路面一并修好,不能只修破损的地方,否则会使破损的地方越坏越大,不仅浪费维修资金,还减少道路使用寿命,得不偿失。同时,这位专家还指出,像这样的破损路面在上一年秋季就应该修好,不然路面含水量过多,第二年春季肯定会破损。
超载运行 寿命缩短
随着城市交通的迅猛发展,原来设计走非机动车的道路现在却走重型机动车,原来一些道路荷载只有几吨至十几吨,而现在的车辆载重量已达20吨至30吨,集装箱车辆甚至达60吨以上,严重超过现有道路的承受能力,势必造成道路使用年限缩短。在此次踏查中发现,荷载等级原本就低的三四类街路,路面破损尤为严重。
在香坊区和平桥下,两侧的辅路均出现多处破损,车辆行驶至此处时纷纷减速慢行,即使这样通过仍很艰难。专家表示,和平桥辅路在设计之初是用来行驶非机动车的,路面的基础只是灰土。但随着这里车流量增多,有关部门为了缓解主路的交通压力,要求公交车到辅路上行驶,导致辅路破损严重。
香坊区哈平路家乐福超市一侧的辅路今春出现严重破损。对此,专家表示,哈平路辅路的设计标准较主路低,随着哈平路右转进入和兴路的车辆增多,许多重型车辆在右转弯时都先进入辅路再右转,导致辅路超负荷运行,出现大面积破损。
同时,这位专家还表示,哈尔滨市今年还将计划挖掘道路500多条,在挖道建设时,肯定要把车辆分流到其它街路上,这将对不堪重负的街路造成致命伤害。如果不顾及周边街路的荷载能力盲目分流,势必造成低等级街路超负荷运行,缩短使用寿命。
回填不实 路面下陷
在踏查中专家指出,哈市道路本身的条件就不好,在近些年不断开挖的地下工程中,由于在回填等后续工作中没有按照规定进行施工,导致一些原本基础状况不错的街路破损严重。
近日,记者在北环路上看到,这条全长7.2公里的道路凹凸不平,破损的路面随处可见,车辆只能左拐右拐,扭动着缓慢通行,像闯“地雷阵”一样。十几名工人正在维修破损的路面。一位路过的司机表示,走在这里如同考驾照时的“过桩”考试。
在二环桥港务局下桥处记者看到,道路中间有两个直径均在1米以上的大坑,从桥上快速驶下的车辆到此不得不紧急刹车,即使这样还是前后颠簸,车上的乘客像坐过山车一样。
更新街与北环路交口处“沟壑纵横”,直径1米多、深0.1米左右的3个大坑连成一片,路面上的沥青混凝土已经龟裂,车辆行经此处都左右摇摆。华能热电公司门前的路面也是坑坑洼洼,每隔几米远就有一个大坑,有的坑深达0.1米,直径达1米半。
北七道街与北环路交口处,有四五个马葫芦周围的路面已经破损,露出沙土,公交车驶过,一阵黄尘随之扬起,过往的行人纷纷掩面而过。记者在古铁市场门前、哈尔滨鞋城门前等处也看到道路开裂并下陷的现象,车辆经过时发出“咣咣”的响声。在这些大坑中,最浅的有0.06米,最深的达0.1米。
专家沿北环路查看了港务局至北十四道街路段,指出北环路在铺设集中供热管线、实施沿江污水截流工程后,因回填的密实度不够,导致开挖部分逐渐下沉,使路面不平整,严重影响车辆通行。
这位专家表示,北环路与松花江平行,而且距离较近,地理位置决定路面基础水位较高,流沙较多,在回填的过程中不按工艺流程和标准进行,势必会出现下沉现象,再加上车流量大,重载车较多,加剧了路面下沉。
专家认为,北环路当年在回填的过程中仍然采用了与原有路面一样的三灰碎石基础,根据北环路的特性,这种施工工艺已不能满足通行要求。因此,回填部分的施工应该较原有路面的标准高一些,最好采用混凝土基础,并且向两侧延伸半米,使混凝土基础与有原有路面有效结合在一起,这样就可有效避免道路破损。
道外区通港街路面坑洼不平,底盘低的车辆都不敢进入这个路段。专家指出,这条路2005年铺设了沿江污水截流管线,在回填的过程中未填实,使路面基础变形下沉,路面出现大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