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市民:“酥皮路”非天灾乃人祸
2007-05-14 08:37:2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晨报  作者: 邹呈娣 赵政府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走在东门街,叹声行路难。
  华山路上修路的人把路面的坑切得四四方方,变成马路陷阱。
  东北网5月14日电    一座城市的街路承载着数以百万计百姓每天的出行,影响着人们的生活。面对哈尔滨这座省会城市道路连年重复修但仍旧满目疮痍的现象,市民纷纷表示,导致道路连年破损、翻浆的根结不是“天灾”,而是“人祸”。

  

  “天灾”是借口

  

  在采访中,哈市市民纷纷表示,管理部门总是把春天道路翻浆归咎于气候原因,这分明是托词。

  “哈市冬季雪多、昼夜温差大,但这绝不是道路破损、翻浆的主要原因。”市民刘海林说,加拿大的纬度与哈尔滨差不多,但去过加拿大的人都看到了,那里的路非常平坦,即使是一些小街小巷也找不到“搓板路”。但在哈市却是全城找不出几条好路,这说明气候不是造成道路频繁破损翻浆的主要原因。

  家住南岗区长寿路附近的李国柱提出质疑,大庆市是哈市的近邻,气候条件比哈尔滨还要差,但那里的街路却没像哈市这样到处是大坑小包的。

  对于有关部门所说的道路翻浆是受气候所致,家住香木街的高胜先生有着自己的看法。他说,红旗大街是哈市的一条重要街路,车流量非常大,这条路已经修了近10年了,到现在也没有翻浆。因此,有关部门强调“气候是导致道路翻浆主要原因”的说法是站不住脚的。

  “由于哈市的温差较大,确实增大了道路翻浆的可能性,但道路翻浆是可以避免的。”在某路桥设计技术部门工作的张先生说,如果严格按照北方道路施工标准建设道路,因地制宜,选择防水性较好的材料,就会有效避免道路破损、翻浆。因此,有关部门将道路破损翻浆只是简单地归结为气候原因,这纯粹是借口,有推卸责任的嫌疑。

  

  “豆腐渣”工程是祸根

  

  市民指出,哈市道路年年翻浆,责任不在气候,建路和修路的工程质量不过关,“豆腐渣”工程才是祸根。

  一位在省交通部门工作的市民说,路质量好坏在刚修建完工时往往很难看出来,因此施工单位在修路时为获取最大的利润常偷工减料。我们经常看到施工单位为了抢着维修一条路,都挤破了脑袋。个别部门的领导还以修路的名义“揩油”,道路的质量能好到哪儿去?

  “要想富,先修路!”哈市市民刘林志说,这是在哈尔滨面对街路无休止地修了又破,百姓中流传的一句带有讽刺意味的话。刘林志解释说,哈市经常有刚大修完的街路过一年就出现破损,修路没有给百姓带来实惠,而是“肥”了参与修路的人。

  关键是利益驱动

  

  哈市每年都要维修大量破损街路,但修完不久就会出现翻浆、破损现象。对此,许多市民都指出,哈市之所以会出现一条道路破了修、修了破,屡修屡破的怪现象,关键还是利益驱动。

  “今年修,明年还修,哈市的道路咋就不能一次修好?哈尔滨的街路挖了修、修了破、破了再挖,我见的实在太多太多了,国家再有钱也不能这么败坏呀!”76岁的邱树本老人说。

  “哈市修路如同有的地方栽树一样,今年栽了一批没人管死了,第二年花钱再栽,只要数量不要质量。”市民姜育文说,去年有一次,我发现了道路施工中存在明显的质量问题,就打电话向有关部门反映,但找了一大圈,都说不归自己管,根本就不知道找谁好,无奈只好放弃。道路施工过程中出现问题,想找个监督部门出面管理都找不着,街路的施工质量就可想而知了。

  要对症下药一次“治愈”

  

  

  “在我看来,造成道路年年破损、翻浆的主要原因就是维修不彻底导致的。”哈市某医院的王医生说,修路就和治病差不多,应该对“问题路”实施“手术”,找到翻浆“症结”,对症下药,这样才能一次治愈,不再复发。每年只是对破损严重的道路进行简单修复,就像一个人得了病,只吃点药简单消炎,不彻底根治,这病肯定是要反复发作的。

  “哈市的路不是不能修好,而是不想好好修。”市民宋春芳说,如果有关部门一下子把路都修好了,第二年就没啥事干,也没有理由向财政要钱了。宋春芳说,如果说施工单位在修路过程中存在偷工减料的问题,这也是有关部门的责任。她说,修路应实行挂牌制和一票否决制,谁修路就必须在街路旁设置一个施工单位的牌子,像修建高速公路一样,老百姓一眼就能看到。一旦出问题,就应取缔其维修和投标资格,只有这样施工单位才不敢“抽条”。

  哈市市民张庆民表示,道路建设有设计施工方案,维修也有维修方案,作为道路维修部门都知道路究竟该怎样修才不会破损、翻浆,之所以出现一条路年年修、年年破损翻浆的怪现象,关键还是有人不想一次把路修好。谁都知道干工程赚钱,试想,一次把路都修好了,明年干什么?没有工程哪来的“财路”呢?因此,不把路一次修好是人为的。

  哈市市民王室梅说,有关部门年年强调“一年修了多少条路”,但街路好不好老百姓看在眼里,希望有关部门别为了政绩只在“量”的方面下功夫,别把修路的造福工程变成了“扰民”工程。如果修路,就要夯实基础,认真铺设,别为了自身的小利益,损害城市的大利益。

 

  

责任编辑:李越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