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恰似春雷第一声 清河林业局依靠创新求发展走向强森工
2007-05-14 10:41:1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赵辉 万冲 王悦森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14日电 从大森工走向强森工,清河林业局突破传统思维和各种阻力,依靠持续创新发展收获累累硕果

  17层高的商服大厦,在城市不过是个司空见惯的寻常物,然而当它恍若一夜之间矗立在一个林区小镇上,视觉体验该是新鲜的。

  这事儿发生在清河,春天里的清河打造了国有林区的一座新地标。

  清河给人的新鲜感,远不止于这个新高,未来两三年内,至少还会有10幢20层左右的类似建筑在这里拔地而起,今年开工面积足足23万平方米。

  清河是个仅有2万多人口的林区小镇,有林地面积仅占全省森工林区的1.4%,作为重点国有林区的一个林业局,清河实在太小了。不过这个看似平常的“小不点”,“瞬时裂变”大得惊人。

  2006年,这里的社会总产值6.9亿元,是1998年的5.3倍,增长幅度和绝对值,在全省森工系统均处于第一位;人均收入8200元,高出全省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00元,其中职工人均年收入15060元,是1998年的4.5倍,高出全省城镇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2000多元,在全省40个森工局中,也是位居第一。

  目前,这个小镇在吸纳了周边3000农民工后,劳动用工缺口仍在1万人以上。

  嵌在小兴安岭南麓的清河,1995年以来一直是森工系统开拓进取的一支劲旅。但是,它的真正起步,始自1998年。在这一年,国家实施了天然林保护工程,幸运的清河用心抓住了这一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一跃攀上大时代的弯弓,起跳了。

  中央的好政策,省委、省政府以及各界的关切与扶持,保障了清河跳得“又好又快”。然而,放眼山水相连、浩浩荡荡10万平方公里的大森林,阳光、雨露并非清河所独享,清河只是其中普普通通的一个点,清河之卓而不群,从本质上说,还是贵在这里秉承了一套经久不衰的价值系统。

  说来,这个价值系统很简单,真谛也就这么几个字:实事求是。

  如此泄了清河的秘密,多少有些不讲究。不过细细想来也无妨:看似易,学时难;少有大智慧,学而致用更难。况且,大家都学了去,又未必不是清河的一个良好意愿。

  大气的清河这样说,这个价值系统很实惠,最大功力是可以让你清晰地认识世界,特别是认识你自己,从而使你知道如何把握时局,善待自己。

  清河真就这么开窍的。

  随着国家林业政策的重大调整,早在1998年,清河就不再痴痴地盯着大木头,绞尽脑汁算计怎么砍树了。他们觉得,那样过着穷日子,亏了肚子不说,还太丢面子,谁都对不起。

  清河的“翻身”哲学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他们说,林区的可采林木少了,但森林资源极其丰富,处理好人与树的辩证关系,什么事情都好办。

  在一个新的起点上,聪明的清河走了一条捷径。今天说来,也就是“民富、企强、林兴”这样一个反弹琵琶的工作思路,但在当时却犹如燎原星火,“民富为先”,一下扣住了林区老百姓脱贫致富的兴奋点,森林在林区职工多种经营的热切实践中,既得到了较好利用,又受到了精心保护。于是,源自这里的“森林管护经营责任制”,很快推向全国重点国有林区。

  职工积极性调动起来了,清河的决策者又因势利导,确定了“多元化、复合型”发展战略,经过几年的不懈努力,终于实现了从林木经济向林区经济的历史性跨越。

  企业彻底翻了身,老百姓也获益匪浅,大森林该不会累坏了?最新统计数据说,大森林高兴着呢。在8600多个职工家庭年均淘金1.3亿的同时,森林也在以年均17.6万立方米的幅度净增;长在清河的大森林,公顷蓄积量已达97.1立方米,高于全省森工林区17个百分点。

  清河的发展哲学还是实事求是,以人为本。他们说,大森工不能在小作坊里过家家,要致富,还得上项目。

  “上有形项目,建无形工厂”,是清河的一大杰作。

  遍地开花的家庭经济,初步解决了万余人口的温饱问题。为了做强企业,让更多老百姓从中受益,他们山上山下两把扇子齐扇,在山上组织生产原料,在山下从事精深加工。形成一定规模后,通过政策引导、利益驱动,又以特色基地的组织形式,把种植业、养殖业、采集业、加工业各自为战的散兵游勇,编队成军,造船出海了。

  今天的清河,以职工家庭经营为主的北药、山野菜、食用菌等生产基地已有8个,其中五味子种植面积1800公顷,仅此一项年产值即达1.26亿,相当18万立方米木材销售收入。

  在这些“大项目”基地的支撑下,当地的五味子饮料、刺五加茶等深加工企业发展得都不错,以龙牙葱木为主要原料生产的系列保肝和预防糖尿病药品,远销日本、东南亚,年创利润1500多万元。

  优势资源和良好发展环境吸引了大批投资者,仅去年10月以来的落地项目就有5个,引资4.9亿元,其中两家香港公司投资额均在亿元以上。目前,这里初期规划的50万平方米工业园区,不到1年就快被挤满了,投资门槛已被纷至沓来的客商抬至2000万元。

  发展中的清河在加速构建生态体系和产业体系的同时,始终着眼民生,把就业、住房、医疗和子女上学等群众最关心的现实问题,放在心上,尽力而为。

  2000年以来,清河在小城镇建设上的累计投入接近7个亿。一批标准化居民小区相继落成,大大改善了职工居住环境。局址街道和通往中心林(农)场的公路,基本实现水泥化。宽带网、有线电视网遍布林区。医疗、文化、教育、供水、商贸等多项设施,惠及周边村镇居民。包括农民工在内的职工各项保险,基本实现了应保尽保。丧失劳动能力的残疾人,以及鳏寡孤独老人,吃饭、住房、看病费用,统由林业局支付。

  教育事业的发展水平,接近或超过大中城市。2500万元的投入,使这里的中小学教学设施,一点不比城里差。让城里都眼热的是,早在2005年,这里就普及了9年免费义务教育,3000中小学生备支笔就能高高兴兴上学了,在这儿打工1年以上的农民工的子女,也享有同等待遇。来自山上林场的学生,进了学生公寓,每月还享有50元补助。学生公寓,4人一寝,4菜一汤,每月吃住170元。这个花销,不足地方同等学校三分之一。教师的月最低收入都在1500元以上,平均收入高于地方同业10%,待遇也远远超过了地方。高中有位老先生,花了2万多元,就得了一套70多平方米的新房。

  尊师重教产生的积极成果越来越多:高中从2001年的294名学生、7个教学班,发展到今天的860名学生、18个教学班,其中260名学生来自县城和周边村镇;高考600分以上的考生,每年都有,绝大多数学生都能顺利迈进高等学府;1998年至今,在全国中小学生物理、数学、英语等竞赛中,30名学生摘得三等以上奖。

  知道了怎么发展,更知道了为谁发展,清河确实很聪明。

  聪明的清河特会优待自己。在那一方日新月异的热土上,无论经济事务,还是社会生活,一旦经过发展、和谐的尺子比对感觉不适,清河从不将就,说改就改。

  2006年底,清河作了一次改头换面的大手术,挂了34年之久的“清河林业局”的招牌,三下五除二就被他们送进了历史博物馆。

  看似好端端的一个林业局,怎么说没就没了?

  “没了,是为了新生”,从容不迫的清河这样说,“‘林业局’是计划经济的产物,砍大木头的机器,管不好新时期林区经济、社会的事儿。”

  取而代之的称谓令人耳目一新:清河林区管理委员会。

  这个横空出世的林管会是按照“林区区域管理,内部政企分开”的思路设立的。与此同时,还设立了“清河林区国有林管理局”和“清河林区林业经营公司”。如是一来,清河的政企在职能、机构、人员、资产、费用和结算上,彻底实现了“六分开”。

  林管会承接了林业局原有的政府职能,但管理方式和服务对象有了很大不同,为民谋利的手段、功能显著增强了。林管局承接了原林业局的资源管理等林业行政事务,管理水平上了一个新台阶。林业经营公司承接了原林业局的木材采伐、营造林等生产经营活动,以企业法人的资格与林管局形成了在生产上是委托与被委托的关系、在管理上是监督与被监督的关系、在经济上是买与卖的结算关系,一举了却了沉重的社会负担。

  重组之后的清河,原林业局的18位局级领导干部,拿掉了11位;原局机关的442位官员,拿掉了257位;原由局里供养的1741位机关和事业单位的工作人员,拿掉了1448位。

  如此重大变革,来得过于突然,也够狠的。看看人事上的剧烈变化,起初还真让很多人都为之捏了一把汗,不过很快人们又如释重负,年前终于甩了那块老牌子,是这项改革果满枝头后,潇洒的清河不经意间碰出的一个“新闻秀”,“换脸”带来的阵痛了然无存,而欢乐仍在进行时。

  早在2001年,清河的“内部政企分开”就悄然试行了,经过两年检验成功推开后,这种理想的组织架构迄今已平稳、高效运行了4年多,效果越来越好。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