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五大工程将美化哈市内河 “三沟”成清渠湿地现城区
2007-05-24 15:14:32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张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5月24日电 23日,哈市水务局组织8名全国知名的相关专家,对《哈尔滨万家灌区和“三沟”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方案》进行了论证。记者了解到,经过专家论证等程序后,城区内河“清水工程”极有可能在年内启动。一些专家说,随着哈市“三沟”逐步变清,其他四项建设工程也将按序进行,届时城区内河周边将现大片湿地景观,干涸的长岭湖也会获得新生。

  三沟供水利用泵站

  据了解,马家沟、何家沟、信义沟是穿越哈市城区的三条城市内河,河长分别为44.3公里、32.59公里、11公里,均发源于西南、流向东北,直接或间接汇入松花江,长期以来这三条污染严重的内河被市民称为三大“龙须沟”。1995年开始,哈市对马家沟进行了综合整治,但没有彻底解决清水问题,其上游的工农水库设计总库容为238立方米,可最高只能提供每秒0.18立方米的流量,不足马家沟需水量的十五分之一,远远不能满足马家沟用水需求,河道经常处于干涸状态。

  日前,哈市出台了《万家灌区和“三沟”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方案》,准备重新建设并利用万家泵站,通过明渠或暗渠的形式从松花江提水,然后注入工农水库。据悉,经过综合整治后,环境用水总需水流量为每秒6.5立方米,其中,马家沟需水流量每秒3立方米,何家沟需水流量每秒2.5立方米,信义沟需水流量每秒3立方米。马家沟环境用水,通过万家灌区渠道经工农水库进入河道;何家沟环境用水,通过万家灌区渠道,经四级泵站附近支渠进入河道;信义沟环境用水,在马家沟13公里处铺设5公里暗渠管进入河道。

  生态效应惠及子孙

  哈市水务局赵登峰局长说,这项工程是哈市水利建设和城市环境建设有机结合的一次探索,也是有效改善城区水环境的有效举措。通过工程绿化、美化和一系列人文景观建设,以及渠、林、路的综合治理,既可满足输水的要求,又可满足改善城市环境、提高城市品位的需要,并形成独具一格的水利风景和旅游产品,符合经济社会及水利可持续发展的要求。

  据介绍,万家灌区和“三沟”一体化供水体系将惠及子孙。首先它会改善城乡生态和大气环境,三大“龙须沟”将变成景观河,形成人文和谐的生态走廊;有效整合资源,从而实现水资源合理开发利用和科学配置,大大提高过境水利用率,逐步缩小因超采地下水引起的漏斗区范围;促进灌区转轨变型,推动全市水价改革。

  五大工程美化内河

  水利部松辽水资源保护局田竹君说,万家灌区和“三沟”一体化供水体系科学可行,补充城区清洁水源,有益于居民身体健康,同时也形成了新的城市景观。省水电勘测设计研究院王新德副总工程师说,三沟治理会使哈市沿江文化得到均衡发展,松花江的江水在三沟内形成景观带,会使更多的冰城人就近受益。

  哈市城管局原副总工程师曾昭汉说,三沟治理工程除清水工程外,还将包括四个大型工程。在三沟两岸开发、河道整治过程中,将凸显两岸50米范围外的土地效益,用于建设现代化小区;两岸50米范围内呈带状分布绿化;同时落实辅助工程,包括照明、道路等;在三河建设四个污水处理厂:文昌污水处理厂建在马家沟下游;何家沟污水处理厂在源头平房南厂建一处、群力下游再建一处;信义沟污水处理厂建在其与阿什河汇合处。五项工程预计总投资四五十亿元,资金来源主要是河岸两侧的房地产开发。

  建设总投资需3.6亿

  对于万家灌区和“三沟”一体化供水体系建设,专家倡导的明渠为主的方案总投资3.6亿元左右,也是最省的方案。“不过我们也必须重视这一点:这个工程不但担负内河补水,而且也担负农田灌溉的功能,尤其是在旱季的时候,这两个功能可能会产生矛盾,所以应在灌溉段采取暗渠通过,这样才能有效保证内河供水量。”

  据悉,在这项工程一期建设完工后,干涸的长岭湖及周边湿地有望实现长久供水,从而恢复原来的面貌。“这个工程不但会使哈市城市周边消失的湿地资源重获新生,也会让沿河湿地再次焕发生机。”东北农业大学博士生导师马永胜教授说,对于三沟的整治工程来说,大面积建设人工湿地必不可少,大片湿地能形成一个个净化环境的“肾”,这对三沟生态环境的保持具有重要作用。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