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进道外区“同义福大院”——大杂院最后的记忆
2007-05-27 07:51:03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崔淑梅 张大巍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这里有让住楼房的人羡慕的邻里亲情,更有让居民时刻揪心的安全隐患。他们渴望住上楼房,但真要搬家了,却又舍不得这些老街坊———

  东北网5月27日电 道外区南二道街27号大院有个古色古香的名字,叫做“同义福大院”,据说这是一个有100年历史的老院了。同义福大院与南三道街58号大院是一个通院,同义福大院住着63户人家,居民们称之为“祖国大陆”;南三道街58号大院住着22户人家,居民们称之为“台湾岛”。在100来年的风风雨雨中,“祖国大陆”与“台湾岛”水乳交融,那份浓浓的亲情令住在高楼大厦里的人羡慕不已。

  今年,道外区要对南二、南三道街进行改造,把原有居民腾迁出去,对具有中华巴洛克风格的老建筑进行保护开发。再过一两个月,同义福大院的居民就要搬走了,但大院留给他们的回忆却是永恒的。

  融洽气氛“拴”住过路人的脚步

  61岁的孟嫂是同义福大院的“灵魂人物”,院里人有什么事需要聚会商量,基本上都是在她家。孟嫂本名叫王兰香,有着一副热心肠,自打40多年前结婚就住在这个院子里,院里人有什么难事都来找她,时间长了,许多年轻一点的邻居都不知道她的真名了,清一色叫她“孟嫂”,她也就这么答应着。

  孟嫂家是典型的三代同堂的老院人家,夫妻俩、儿子、儿媳和孙子一家五口挤在只有10多平方米的小屋里,14岁的孙子至今还在睡吊铺。孩子们渴望住上有上下水、自己家有厕所的楼房,但他们目前还没有经济能力买房。老伴、儿子和儿媳都在打工,收入极不稳定,家里的生活并不宽裕,但孟嫂在院里还是经常帮助这家、照顾那家。

  院里的老胡40多岁,身体不好,上有生病的父亲,下有上中学的孩子,全家只靠媳妇一个人蹬三轮车的微薄收入维持生活,是困难户中的困难户。院里谁家有事需要用个三轮车,都跑出好几条街特意去找他媳妇,付钱时都多给些,间接帮助他家。有一次,他媳妇流产了,在医院里竟然连换洗的线衣线裤都没有。孟嫂得知后,给她送去了线衣裤,买了鸡蛋、红肠给她补身子,还发动全院人一起帮助他家。

  在同义福大院里,一直都是这样一家有难、全院伸手相帮的。几十年来,大院里从来没有发生过打架斗殴的事,大家互相帮助,相处融洽。“祖国大陆”和“台湾岛”的居民经常聚在一起打麻将,但他们从来不赌钱,只是用扑克牌算输赢,玩个乐呵。天气转暖,大院人家就都到院子里来洗衣服,把洗衣机、洗衣盆都搬到孟嫂家门口,把自来水引出来,聚在一起边洗边说笑。孟嫂家的冰箱里买一袋冰棍,经常一转眼就没了,被谁吃掉的她都不知道。很多从大院穿院路过的人看到大院里的“浑和”景象,都忍不住停下脚步,感受一下这种久违的邻里气氛。去年孟嫂六十大寿,大院人集体给她过生日,老伴高兴地对她说:“咱结婚都没这么热闹过!”

  要搬迁了,大院里办起“离别宴”

  大杂院的人重情,即将到来的分别让他们的心里酸酸的。尽管如此,他们对待离别的态度也一如既往地积极乐观,充满人情味。

  去年,院里有两个孩子考上了大学,大院人买了好几包彩色气球,一起在院里吹,挂得满院子喜气洋洋的。他们还特意写了大横幅,热热闹闹地为两名大学生举行了欢送会。这份喜悦与骄傲并不只属于那两个小家,而是属于整个大院这个大家庭。

  院里老住户孙锡安家前几年在香坊区买了房子搬走了,但他们的心却一直留在大院里。这几年,孙锡安和王秀霞老两口风雨无阻地每天都要回到大杂院和老邻居们聊天,一天的往返车费就要4元钱。赶上天气好,他们就夹两件脏衣服,到院里洗完晾上,然后和邻居打麻将,晚上拿着晾干的衣服再回香坊。像他们这样,几乎每一个走的老邻居都没有和大院断了联系,大院有聚会就给他们打电话,他们没事也会随时回来“探亲”。

  再过一阵,“祖国大陆”和“台湾岛”这80多户居民就要腾迁出大院了,大家都非常留恋这个大家庭。“五一”前夕,大院居民举办了一场别开生面的“离别宴”。没有大桌子,他们把大院门的门板卸下来当餐桌,女人负责洗菜,男人上灶,整整办了5桌,热闹得不得了。很多已经搬出大院的老住户也赶回来参加“离别宴”,他们还给这次聚餐专门录了像留作纪念,这将成为他们对大院永恒的回忆。虽然离分别尚有时日,但大院人已经做好了联系表,每家一张。大家相约,以后要定期AA制聚餐,当然聚餐的地点再也不会是现在的大杂院,而只能去饭店了。

  盼着住进楼房改善环境

  说到离别,孟嫂说,这份亲如一家的亲情是大院人难以割舍的,但大杂院的生存环境的确太差,安全隐患重重,从这个角度讲,大家还是很希望住进楼房的。

  同义福大院早在上个世纪60年代就有了自来水,但没有下水道,全院只有两个泔水窖,经常会发生堵塞。大院几百口人只有一个旱厕,各有男女蹲位三四个,每天早上厕所都会出现“拥堵”场面,“你快点呀”的催促声此起彼伏,经常有人憋得团团转。

  同义福大院里还有一个小三楼,木制楼梯,很多踏板已经腐烂变形,走起来颤颤巍巍的。每到冬天,拎煤、倒泔水这些体力活都是楼上居民的愁事,尤其是年龄大的人,大多都得靠邻居帮忙。老房子透气漏风,到了冬天特别冷,那个难受劲就别提了。

  “下雨淌进屋,着火连成营”———这是人们对大杂院隐患的最形象概括。防火,是大杂院人时刻不敢放松的一根弦。没有暖气得在家里生炉子取暖,院里的楼梯也都是木制的,到了冬天更是满院的煤、木半子,家里的电线老化,外来人口大多点电褥子、电暖风……老院里处处都是火灾隐患。每次刮大风,孟嫂、社区主任王玉杰都一夜不敢睡觉,在院里巡逻,挂上小黄旗,挨家提醒防火,因为一旦着火,院里的小胡同根本跑不出去人。

  为了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些年,同义福大院里凡是有条件的人都陆陆续续买了新房,搬出了大杂院,老户已经搬走一大半了,大杂院中的很多居民换成了租房住的打工者。老住户们从不欺生,但是他们有一个严格的规定,就是外来人口必须挨家登记,大院人把自己的大家管理得井井有条。他们说,大院人家天天敞着门,谁都能来转一圈,人来人往比较杂,安全也是一个不容忽视的问题,必须保证。

  保护性开发大杂院,再现百年老城风貌

  现在,像同义福大院这样充满温情而又隐患重重的大院,在道外区有400多个。作为老城区,道外区是哈尔滨市各行政区中危房棚户区面积最大、大杂院最多的区。据统计,道外区现有危棚户区30余处,危棚房面积226万余平方米,占全市危房棚户区一半以上。近三年来,道外区加大了危棚房改造力度,共拆除改造危棚房55万余平方米,涉及11835户。与此同时,他们在危棚房改造区域新建住宅121万平方米,新建1万平方米以上配套齐全、环境优美的大型住宅小区4个。来自市拆迁办的数字显示,2004年至2006年,哈尔滨市共完成危房棚户区改造500万平方米,今年计划拆迁改造50万平方米,其中危棚房改造40万平方米。越来越多的老院居民将告别大杂院,搬进楼房。

  大院的历史,也是一座城市的历史。今年,道外区将对包括同义福大院在内的25个大杂院进行保护性开发,老百姓腾迁出原有建筑,而这些具有文化底蕴的中华巴洛克式建筑将得以保留。改造完成后,这里将再现哈尔滨老城百年商埠的特色风情。

  随着城市的发展和危棚区改造的推进,越来越多的大杂院在消失,这里,也许就将成为哈尔滨最后的大杂院。

责任编辑:张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