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着“书籍传承知识文化、爱心共建节约校园”的理念,两年来,林大“阳光书屋”共收到毕业学生捐赠教材、笔记等6000余册,上千名学生在图书的“循环利用”中获得帮助,千名贫困学生省下40万元的书费。因为有了“阳光书屋”,一本本被无数次翻阅、写满眉批心得的教材、书籍得以在爱心中传递。
临近毕业 大四学生排队捐书
随着大四学生离校日子的临近,“阳光书屋”的捐书箱又开始“行动”起来。在东北林业大学10多栋毕业生寝室楼一层大厅,立有一个长1米、宽0.5米、高0.8米的捐书箱。书箱上写着“将知识带走,把爱心留下”、“知识阳光,爱心传承”等话语。
5月24日上午,理学院公寓一楼“阳光捐书箱”前排起长队。一男生忙着将装满两大塑料袋的书一本一本地投入书箱中。其身后六七名同学不是怀里抱着厚厚的一摞书,就是手里提着装满书的纸箱。正在捐书的杨明告诉记者,他的父母都是下岗职工,家里每月仅靠父亲打零工赚的500多元钱生活。为了减轻家里负担,他大三、大四的教材都是从学校“阳光书屋”借的。今年6月份就要毕业了,他希望有更多需要帮助的同学得到帮助,就动员寝室同学,把大学期间用过的书籍捐给“阳光书屋”。
阳光志愿者协会的郑艳华同学连续两年负责书籍的收集工作。郑艳华说,每年的5月份、6月份,都是“阳光书屋”收获的季节。“现在,捐书已成为林大的一种校园文化。不仅大四毕业生,许多大一、大二的学生也加入到其中,希望可以早些时候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同学!”郑艳华说。
成立两年 6000册图书传递爱心
“买本书要十几元钱、甚至几十元钱,当废品就只能卖几毛钱、几分钱……可知识是不会贬值的,书籍也不应该随意变成纸浆。”“阳光书屋”的创立者、东北林业大学野生动物资源学院三年级学生李根利告诉记者,“书籍传递爱心,创建节约校园”是“阳光书屋”存在的理由。
创建“阳光书屋”是李根利大学一年级就有的想法。看到即将毕业的大四学长,把一摞摞八成新的课本当作废纸卖掉时,他感到很可惜。他想,如果能把这些学长使用过的书收集起来,留给在校学生循环使用,既能减少资源浪费,又能让需要的同学少花钱,那该多好。
李根利把循环用书的想法说给了阳光志愿者协会成员,成员们一致赞同。在林大团委老师的指导下,2005年6月,“阳光书屋”正式启动。在2005届毕业生离校前,“阳光书屋”就收到了毕业生捐赠的各类书籍700多本。
为了方便毕业生捐书,阳光志愿者协会成员在每年的5月到7月间,都会在毕业生公寓设立“阳光捐书箱”。两年来,“阳光书屋”书籍量已增加到现在的6000多本。原来设立在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阳光书屋”已装不下6000多册书籍。在学校的支持下,为了让“书屋”发展得更好,2006年8月,“阳光书屋”正式落户校图书馆。学校还指派了具有丰富的图书管理经验的老师进行日常管理。
节俭务实 2000学生书屋中受益
走进设在东北林业大学图书馆里的“阳光书屋”,20多个乳白色的书架上摆满了有编号的书籍,有文学、计算机、外语等。随意翻开一本书,第一页上都盖着“阳光书屋”的标志。四五名学生正在翻阅图书。
林学院三年级的刘娜和同学正在挑选书籍。她打算报考研究生,特意到“阳光书屋”挑选几本考研用的英语书籍。刘娜边挑书边对记者说,“阳光书屋”中的各类考试书籍都已经被标注上侧重点,方便借阅的同学在使用的时候,准确、快速地抓住重点,同时也为她减轻了购买复习资料的开支。
“阳光书屋”的管理员商英告诉记者,很多准备考研的学生都到书屋借过书。今年考上硕士研究生的野生动物资源学院的赵扬,从2006年大三准备考研开始,就到书屋借阅考研方面的资料。
来自贵州的大三学生柳江是“阳光书屋”的常客。他的家在贵州境内的偏远山区,家庭贫困,全家5口人年收入3000多元钱。除了学费以外,家里能给他提供的生活费是每学期200元钱,每年的书费让他发愁不已。柳江说,“阳光书屋”从教材、练习册到课堂笔记一应俱全,借阅时没有任何费用。算下来,两年来他光借20多科的教材就省下了600多元钱。
家住天津农村的蒙合宝,是旅游管理专业三年级学生。从大二开始,他每学期都到书屋借书,平均每学期能省下100的教材费和课外辅导材料费。李根利给记者粗略地算了一笔账,“阳光书屋”成立两年多来,共有2000多人次借阅图书,其中贫困学生占了一半。按每名贫困学生每学期平均省下100元的书费计算,两年来,书屋为1000名贫困学生省下了40万元的书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