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社会万象  >  民生
搜 索
走向兴旺之路--茄子河区中心河村走出低谷奔小康纪实
2007-06-12 11:17:45 来源:东北网  作者:郝桂霞 赵枢森 常征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2日电 题:走向兴旺之路--茄子河区中心河村走出低谷奔小康纪实

  一个行将瘫痪的行政村,为什么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快速兴旺起来?一个民怨载道的行政村,为什么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快速和谐稳定下来?一个除了外债几乎一无所有的行政村,为什么能在短短的3年时间内积累下200余万元的固定资产?近日,记者揣着这一长串的问号,管中窥豹地探寻了中心河村兴旺发达的秘密。

  2004年5月3日,曾经搏击商海的刘文和补选当上了中心河村村委会主任。在村党支部的支持下,他充分施展了自己的能力和魄力。他如同高明的医生,对中心河村的现状先望闻问切,诊断出管理上的病症,然后又约法三章并确定了清晰的发展思路。

  对症下药“救”活一个村

  当时的中心河村,有的是租借来的低矮、昏暗、潮湿的办公室,有的是还不清的累累负债,有的是理不清的村愁民怨……

  中心河村位于中心河乡腹地,为乡党委、政府所在地,按理说应该是全乡战斗堡垒作用最强、村集体积累最多的地方。而由于多重因素,该村领导集体恰恰滑向了一个相反的方向,成为一个靠借、抬、贷的办法干事,有着大帮吃、大帮喝、大帮拿歪风,民心尽失的落后集体,制约阻碍了村经济的发展。

  为了扭转这一局面,在支部书记的支持下,刘文和开始了大刀阔斧的“救”村整改措施:

  过去这个村年招待费最高达三四万元以上。针对这一群众反映强烈问题,刘文和从压缩集体开支上做文章,村集体支出一律实行“不借、不抬、不贷”原则,他以身作则,采取哪个口来人哪个口分管,领导先垫饭钱的办法,这样大家轻易不敢垫付,当年便把饭费压缩到了几千元钱,刹住了吃喝风。村民说,过去村里没干啥事儿,饭没少吃;现在是事儿没少干,饭却很少吃。

  多年的管理不善造成了中心河村沉重的内债外债压力,一位矿主欠村里17万元的债务竟长达20年,而村里竟欠下村民近40万元的债务。

  为了解开这一“三角债”,刘文和数次找到那位矿主回收陈欠,而矿主却以各种理由拒绝还债。刘文和并不放弃,让矿主在“法律解决办法与折合减免办法”之间选择。最终,矿主选择了后者,刘文和也收回了呆死20年的陈欠。死钱变成了活钱,而这活钱,村里还给了村民。

  在整改中,刘文和与班子成员发现了一些怪现象:村里12垧机动地一年只能收回几千元,而且还得不到现钱;村卫生所面向周边企业,一年盈利十几万甚至几十万元,可村里却要为之补贴搭钱。

  为此,村班子大胆改革,对机动地实行公开竞价发包,使每垧地达到2000元以上。仅此一项,村里每年可收回二三万元现金。对村卫生所,村里不但不再给钱扶持,反而要求对方每年上交利润。于是,村里每年又可得一万元。

  通过一系列整改,中心河村不仅改出了效益,还赢得了民心。

  由于乡里招商引资建立了煤炭深加工工业园区,先后有四家洗煤企业在中心河村安家落户。村班子与企业和谐相处,实行村企共建,每年都得到企业经济上的支持。

  靠这样的节约、挖潜和整改,如今,中心河村不仅把欠村民的40余万元债务全部还清,而且村集体年收入还达到了十余万元。如今的村领导集体令村民刮目相看。

  树形象奔富路靠思路

  中心河村交通便利,资源丰富,是一个以农业为基础、工业和商贸业比较繁荣的行政村,可村里已经多年没有属于自己的办公室了,始终过着“流浪”生活,借乡里的房子也用了七八年。

  “村办公室是村党支部、村委会的形象,住在这样陈旧的房子里没人会信任我们”。村两委班子成员一致认为。可村里没有建办公场所的钱,怎么办?

  刘文和与班子成员创新思路,想出了个两全其美的办法——集资建楼。他们瞄准了村中心小学边上临街的空地,琢磨起建楼来。说干就干,刘文和召集来全体村民代表,和盘托出了村里要通过集资盖办公商贸楼的想法。他算账对比、旁征博引,终于得到全体代表的一致认可。建一个办公商贸楼,地皮由村里出,钱由办公商贸楼中临街的十户商铺的未来主人出的思路逐渐成熟。

  办公商贸楼奠基后,村民们赞不绝口:“小刘,你就领我们干吧,我们永远选你当村长。”

  可接下来,难题来了。已经奠基的商贸楼的十个商铺村民却不敢掏钱买,处于观望之中。为此,刘文和带头交了18万元买下一户,村民一看,纷纷抢购。最后,想买商贸楼商铺的竟高达二三十户。180万元集资款顺利地交到了村里。

  有了这近200万元的资金,村里在临街建起了2626平方米的两层办公商贸楼。其中1626平方米归十户村民所有; 560平方米的商场归集体所有,租赁给经商的农民;420平方米作村办公室。

  这样,不但解决了村民经商的场所,开拓了村集体增收的一个渠道,还解决了村里的办公问题。不仅如此,集资建楼思路还在当地得到进一步拓展。村民们纷纷效仿此举,已经有十余户村民在临街集资建起了总面积超过5000平方米的商服楼,建楼热拉动了地方经济发展,推动了小城镇建设,振奋了村民的精神,让中心河村的村民们欣喜地看到了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美好前景。

  增收入促发展靠服务

  中心河村土地面积为5500亩,农户487户,其中劳动力700名。刘文和及村委会班子把如何引导群众致富作为一个永恒的主题牢牢抓在手上。他们通过积极引导农民加快土地流转,实现种植大户集中经营。目前,已有近2000亩地集中到种田大户手中,实现土地集约化经营,20余家种田大户年纯收入可达到5至6万元以上。与此同时,他们把目光瞄准了周围的工业园区及煤矿。经过主动与这些企业联系,为村民外出打工开通了绿色通道。他们还通过与市区劳动部门协调,并根据周边企业实际需要,有针对性地开展劳动技能培训。目前已有450名劳动力在周边企业打工,其中,经过培训的200多人拿到了电钳工、电焊工、瓦检员等合格证书,成为企业的技术工人。年可创劳务收入30万元,这使得村民迅速致富。

  此外,中心河村487户中有150户为个体工商户,他们从事服装、鞋帽、旅店、饭店等第三产业经营活动,不但满足了周边企业和村屯的生产生活需要,也增加了自己的收入。

  中心河村北山下流淌着中心河水,过去人们过河只能从残破的涵洞上走,晴天人都能掉下桥去,雨天就是车也能掉下去。更重要的是,河对岸100多垧地里的庄稼秋天难以拉回。如果秋收时节赶上雨季,农民的收入会受到很大影响。

  2005年春,在赢得周边企业的支持后,刘文和下决心建桥。闻听此讯,村民自发赶来,与村领导一道大干了28天,建起了一座钢筋水泥桥和2公里的沙石路。

  “修这个桥之前,村里十多年没建过桥了。俺老百姓把这个桥叫‘利民桥’。”一位村里的出租车司机把车停在桥边对记者说。

  村会计黄振宇对记者说,为了修通向东山桥的道路,刘文和避开了其他村民的地,而把道路路基打在了亲属家的地中。

  村民在生产经营中每遇到难题,村委会都积极帮助协调解决。比如村民遇到资金难题,刘文和以个人资产担保,帮助贷款;养殖户需要修建圈舍,他又协调附近林场帮忙解决。新班子组建3年来,他们究竟为中心河村做了多少好事,没人能说得清。而村民一提到新的两委干部,便纷纷竖起大拇指来。

  如今,中心河村如果按收入比例多少排序的话,那么劳务输出、第三产业、养殖业和种植业应该分列一、二、三、四位。去年,全乡人均收入达到4200元,中心河村村民人均收入实现7000余元。全村100%的农户安装了有线电视、电话、自来水,50%的农户家里安装了电脑。

  话今朝展未来靠工业

  为了丰富村民文化生活,今年,中心河村还将修建占地2000平方米的文化广场,已经平整了土地,购进了单双杠、篮球架等20余种价值5万多元的运动健身器材。广场上要铺设地砖,进行绿化和美化,要建成和城市一样的农民文化广场,让农民也享受城市一样的业余生活。

  今年,村里还将自己准备集资80万元,再通过市区乡三级政府的补贴,为村民安装下水,让村民的生活更加方便舒适。

  建了北山桥,村里还要修东山桥。

  刘文和说,要做的事还有很多,哪样都需要钱。光花钱不行,还要挣钱。只有村里的经济发展了,才能干成事,才能实现村泰民安。区、乡无工不富,村里也一样。他已经筛选了一些项目,待最终确定后,就筹措资金上马。针对一些人关于“村办的集体企业干不长、也干不好”的议论,他满怀信心地说:关键在于体制和机制。他打算采取股份制的形式,引入新的机制,为村里创办一个企业,走出一条新的强村富民之路,让那些议论者去说吧。

责任编辑:杜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