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6月13日电 哈尔滨的平安建设已走过了3个春秋。3年来,哈市的治安一年比一年好,老百姓对治安满意率一年比一年高。 2006年,哈尔滨市有58%的区县(市)、85%的街(乡镇)、77%的社区、71%的村和70.8%的单位达到全省平安创建标准。2007年初,有关部门调查,89.5%的群众认为平安建设有明显效果,90%以上公众觉得有安全感。
点亮“平安灯”市民有了安全感
哈市在平安建设中从解决关系人民群众切身利益的热点问题入手,调动全社会力量共同参与,开展了为百姓安装单元电子防盗门,点亮楼道、门前两盏灯的“两亮一安全”工程建设,筹资1亿多元,哈市40万户、百万居民直接受益,各类可防性案件大幅下降。目前,二、三类街道灯亮率达92.8%,居民区楼道灯亮率达86%,新建楼区报警装置和防盗门窗安装率达98%。
与此同时,哈市加强科技防范,安装监控系统3万余个,电子监控装置2253套,各县(市)出城口均建起警务室和监控设备。南岗区的繁华地段实施电子监控后,发案率下降了近25%。
“全警大巡逻”严厉打击现行犯罪
“不管白天、晚上,还是大街、小巷,都会看到巡逻民警,犯罪分子不敢轻易作案了,走在路上心里也感觉踏实多了。”哈市沙曼小区居民孙夏说。
随着创安的不断深入,哈市公安机关在全市开展“全警大巡逻”活动,整合七种巡逻力量近1.2万人,最大限度地把警力摆上街面,投入社区。通过全副武装的动态的巡逻防控网络,严厉打击现行犯罪,给百姓创建了安全祥和的生活环境。
安上报警器出租车被抢案下降
针对哈市出租车被抢案件频发,2004年以来,交警部门在哈市13个出城口设置卡点,对出城出租车进行登记,昼夜设防执勤。一旦发生重大治安、刑事案件,卡点根据“110”指挥中心的指令,立即实行“四门落锁”,设置路障拦截嫌疑车辆。
2006年,哈市公安局免费为全市所有出租车安装了报警器。这种装置在出租车遇到不法侵害时,只要驾驶员启动开关,车外的闪光灯就会发出红色闪烁信号,其他人发现后可以在第一时间向公安机关报警。报警装置安装之后,哈市的出租车被抢案件数量明显下降。
织起天罗地网积“小安”为“大安”
“天下之难事,必作于易;天下之大事,必作于细”。平安建设群众是主体,也是最大的受益者。人民群众的积极参与,化解了一个个矛盾,用“小安”托起整个社会的“大安”。
一个“顺手牵羊”的窃贼来到道外区一小巷深处,看四周没人正准备下手,不想手刚触及晾晒的衣服,几名戴袖标巡逻的老人就走过来了。
平安建设有了群众的参与,基层治安就有了“千里眼”、“顺风耳”,大量不安全因素在萌芽状态就被基层综治的第一道防线“小事化了”。
平安建设绽放出朵朵奇葩。“平安乡镇”、“平安社区”、“平安单位”、“平安校园”、“平安商店”、“平安大道”的建设,构筑起了由党委、政府统一领导,综治机构组织协调,全社会共同参与,点线面结合、人防物防技防配套的社会治安防控体系。
创建平安城市三年来,哈市刑事发案总量自2000年以来首次降到3万起以下;万人发案率由2004年的31.8降至30.5,在全国同等规模城市中最低;哈市杀人案件破案率创历史新高,达87.7%;入室抢劫、入室盗窃案件同比分别下降24.8%和6.2%。群众对社会治安满意率比2003年和2004年分别提高2.8%和0.7%。相关部门的种种创安举措让百姓真正有了安全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