搜 索
30年黑龙江省高校输送98万余名专科以上毕业生
2007-06-19 14:04:51 来源:东北网-生活报  作者:廉世民 李笑冰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6月19日电 1977年恢复高考后的30年间,我省高等教育办学规模逐步扩大,办学结构日趋完善,办学效益日益提升,办学质量稳步提高,服务社会能力不断增强。特别是1999年高校扩招以后,我省高等教育取得跨越式发展,成为我省历史上高等教育发展最快、最好的重要时期。目前,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25.99%。初步形成了布局优化、结构合理、学科齐全、具有龙江特色的高等教育体系,30年累计向社会输送了98万余名普通本专科以上学历毕业生,全省人均受教育年限明显提高,为全国和黑龙江省经济社会发展提供了强有力的人才支撑。

  一、高等教育事业蓬勃发展

  改革开放以来,伴随着经济持续快速发展,高等教育规模扩大、结构优化,已在很大程度上改变了过去少数人接受高等教育的状况,高等教育结构、功能更加适应经济社会发展要求。

  其中,办学规模不断扩大。1977年,我省仅有20所普通高校,经过20余年的改革与发展,1999年我省普通高校发展到39所,2006年达到65所,是1977年的3倍。博士学位授权学校12所,硕士学位授权学校17所;普通本专科在校生由1977年的2.6万人发展到2006年的59.2万人,是1977年的22.8倍;在校研究生由1978年的350人增加到2006年的4.27万人。

  学条件不断改善。1977年,我省高校各项事业百废待兴,办学规模小,办学层次低,基础设施、办学条件相当有限。随着高等教育在校生数量的增加,我省高校各项办学条件也得到了明显改善:普通高校占地、校舍建筑面积、教学仪器设备、图书分别由1999年的1534万平方米、646万平方米、9.9亿元、1626万册,提高到2006年的5087万平方米、1998万平方米、52亿元、4270万册,分别是1999年的3.3倍、3倍、5.2倍、2.6倍。高等教育资源大幅度增加,有效保证了扩招后高等教育质量的稳步提高。

  学结构进一步优化。目前,全省共有普通高校68所(其中本科25所、高职高专43所),民办高校16所(包括独立学院9所),民办助学高校51所,成人高校26所,具有研究生培养资格的科研院所8所,普通高等教育地市级覆盖率达到100%%,形成了政府、企业和个人积极兴办高等教育,公办学校和民办学校共同发展的新格局。

  办学层次和水平进一步提高。我省有“985”院校1所(哈工大),“211”院校4所(哈工大、哈工程、东北林大、东北农大)。国家级重点学科35个,在全国名列第九。全省高校有一级学科博士点46个(覆盖二级学科博士点232个),二级学科博士点52个;一级学科硕士点106个(覆盖二级学科硕士点477个),二级学科硕士点293个,形成了学科齐全、分布合理的学位授予体系。

  二、高等教育内涵建设人才培养质量和教育水平不断提高

  在规模迅速扩大的同时,我省始终把提高教育质量和人才培养质量放在首位,不断端正办学思想,明确学校定位,深化教学改革,提高教学质量,初步形成了自己的办学优势和特色。

  一是高校的育人质量和水平有了较大提高。我省始终把坚定正确的政治方向放在高校办学的首位,把“育人”作为高校的根本任务,大力推进素质教育,不断深化“两课”改革,进一步加强高校党的建设和思想政治工作,使学生的思想道德素质和科学文化素养得到明显提高,有效促进了学生的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培养。

  二是教学改革成果突出。我省积极推进教学改革和教学建设,进入新世纪,启动实施了新世纪高等教育教学改革工程,各高校也相继启动了校级教学改革立项工作。

  三是高校师资水平显著提高。各高校普遍加强了培养和引进优秀人才的工作。目前全省高校共有两院院士25人,另与海外共享院士10人。成功实施了“长江学者”和“龙江学者”计划,面向海内外公开招聘长江学者26人,龙江学者52人,引进优秀海外学者230余人。全省高校入选百千万人才工程国家级人选有36人。

  三、围绕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老工业基地振兴和新农村建设,积极推进紧缺人才培养和科技服务

  近年来,我省高等教育坚持以服务求支持、以贡献促发展,启动实施《教育为老工业基地振兴服务计划》,其培养人才、创新知识、服务社会的功能得以充分发挥。

  一是加强紧缺人才培养。实施紧缺本科层次人才、高层次创新人才、高级经营管理人才和高级研发人员培养培训计划,建设了本科层次校企合作人才培训中心14个、研究生创新培养基地37个。深入实施村村大学生计划,为新农村建设培养和选派实用人才。

  二是科技创新实力不断增强。积极打造科学研究、成果转化和人文社科研究基地三个平台。高校科学研究基地建设从无到有,已发展到一定规模,到目前为止高校已有国家级重点实验室7个,部委属重点实验室32个(省属高校已有教育部重点实验室3个,即乳品科学、大豆生物学、提高油田采收率),省重点实验室21个,省高校重点实验室65个。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2个,教育部工程研究中心5个,省高校校企共建研发中心25个;国家级大学科技园2个,省级大学科技园1个,国家级科技孵化器2个,省级科技孵化器3个。国际百所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1个,省哲学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5个,省高校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24个。

  三是强化了科技服务。目前,高校科技实力不断增强,已初步形成了一支结构合理、富有创新思想的高素质研究队伍,成为我省基础研究和高技术研究的主力军,应用研究的生力军。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高校有科技活动人员3.78万人(1996年为3.3万人),其中高级职称1.43万人(1996年为0.9万人),从事研究与发展人员达1万多人,具备研究创新能力的博士研究生导师和硕士研究生导师达3000余人。

  四、高等教育改革取得突破性进展

  改革开放以来,我省抢抓机遇、开拓进取,着力推进高等教育的改革创新,保证了高等教育事业的快速发展,有力促进了高等教育办学模式向着适应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方向转变。

  一是高等教育管理体制改革进一步深化。“三级办学、两级管理、以省为主”的管理体制已经形成并不断完善,基本完成了高校布局结构调整,优化了资源配置。我省采取了一系列措施,努力扩大高校的办学自主权,调动了地方政府和社会各方面发展高等教育的积极性,密切了高校与区域经济社会发展的联系,推动了高校为地方经济社会发展服务。

  二是学校内部管理体制改革不断深化。近年来,我省高校在改革学校内部管理模式的基础上,精简调整了学校管理机构和人员,提高了效益,转变了职能。深化人事制度改革,积极推行教师聘任制和全员聘用合同制,逐步建立起适合教师特点的分配制度,初步建立了有效的激励机制和约束机制。

  三是高考制度日趋完善。经过30年不断改革和完善,高考为我省各级各类人才选拔作出了巨大贡献,得到了全社会和广大人民群众的广泛认可。1977年至2006年全省累计报名参加本专科高考410多万人,总计录取了本专科生150多万人。

  从1978年开始我省就实行了“三公开”:即招生名额、录取分段、录取结果公开。2005年起开始实施“阳光工程”,全面实行“六公开”,严格执行招生计划,加大信息公开力度,把各学校招生资格和计划、学校收费项目和标准,学生入学条件等通过新闻媒体、网络向社会全部公开。加大招生监察工作力度,2006年以来每年抽调厅机关和招考办100多名干部巡视高考。开辟咨询信访接待大厅,畅通信访、咨询渠道。扎实有效的工作,确保了“阳光招生”,实现了高校招生公正、公平、公开,赢得社会、群众的广泛赞誉。

  四是高校后勤社会化改革取得丰硕成果。自1999年国务院作出在全国高校进行后勤社会化改革的决定后,我省稳步推进以宿舍、食堂为重点的后勤改革,高校校园环境和学生学习、生活条件得到了较大幅度改善。从1999年到2006年,我省共新建和改造学生公寓380万平方米,新建和改建学生食堂130万平方米,高校后勤保障条件大为改善,管理服务水平显著提高。

  五、高校党建和思想政治工作进一步加强。

  目前,我省高校共有教职员工68252人,学生592000人。现有校(院)级党委65个,院(系)基层党委93个,党总支532个,党支部4448个。共有党员80865人,其中,教职工党员35039人,占教职工总数的51.3%%。大学生党员45826人,占学生总数的7.7%%。近些年来,我省高校全面推进党的思想、组织、作风和制度建设,充分发挥高校党组织政治核心战斗堡垒和凝聚人心、推动发展、促进和谐的作用,进一步增强高校党组织的创造力、凝聚力、战斗力,密切了党群关系、干群关系、师生关系,促进了校园和谐建设。

  全面贯彻落实中央16号文件,实施大学生思想政治理论课新课程改革,对全省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师全员培训,举办培训班4期,培训2180人。大学生思想政治素质明显提高。建立和完善了文明单位创建机制,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共有3所高校被授予全国文明单位创建工作先进集体称号;11所高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标兵”称号,14所高校被授予“省级文明单位”称号。加强思想政治工作队伍建设,截至2006年年底,全省高校共有思想政治工作者4500余人。

  六、大力提高人才培养质量高等教育总体目标:

  “十一五”期间,我省提出,继续坚持提高质量、优化结构和规模、质量、结构、效益协调发展的方针,稳步推进高等教育改革发展。普通本专科在校生规模达到65万人左右,研究生规模达到7万人左右,高等教育毛入学率达到30%%。继续实施高等教育“1115工程”(重点支持哈工大,搞好省部共建工作,实现世界知名高水平大学的建设目标;重点建设省内10所大学,力争达到国内同类院校先进水平;重点建设好10个省级独立设置的示范性高等职业技术学院;重点建设好5所民办高校),加强高水平大学和重点学科专业建设。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工程,优化人才培养质量。大力推动高等学校数字化校园建设,促进网络教学在高等教育中的广泛应用。加强科学研究和成果转化两大科技工作平台建设。

  高等教育体系:

  我省强调,继续坚持把高等教育发展的重点放在提高质量和优化结构上,努力提高高校科技创新和社会服务能力。进一步做好高校布局调整,根据高校定位,推进分层次办学。按照国家关于“巩固、发展、改革、提高”的总体部署,积极发展研究生层次教育,稳步发展本科层次教育,加快发展高等职业教育,大力发展民办高等教育,逐步形成政府办学为主体,公办学校与民办学校平等竞争、共同发展,多种形式办学的新格局。通过不懈努力,逐步形成定位准确、布局合理、结构优化、特色鲜明、充满生机与活力、适应我省经济和社会发展的现代高等教育体系。加强继续教育的引导,推进终身教育体系的构建,建设适应我省全民学习和终身学习需要的学习型社会。

  素质教育课程体系:

  进一步深化高等教育的培养模式、课程体系、教学内容、教学管理和教学方法改革;加强学科专业的调整建设和质量监控;深化课程改革,完善课程体系,转变教学方式和学生的学习方式;加大以精品课程和名优教材建设为牵动的整体教学改革力度,积极推进全省高等教育优质教学资源共享工程;实施大学生素质教育量化措施,全面培养大学生的综合素质;强化研究生培养创新基地建设,培养高层次创新人才;改革招生考试和日常评价制度,建立符合素质教育要求、体现教育公平的考试评价体系;全面提高高等教育人才培养质量,提高大学生就业、创业能力,努力适应全省乃至国家经济社会发展需求。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