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旧)科技·卫生
搜 索
用青春完成作业 让理想放飞世界 高考30年之观念嬗变
2007-06-25 16:16:1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陈渌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老教室,旧桌椅,难掩读书喜悦。崔宁提供

 

黑龙江大学78级日语系与外教合影。崔宁提供

   2007年高考,7日,高考第一天,在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考点门前,一名家长打伞为孩子遮挡阳光。高考恢复30年后,80后新一代考生在备受家长呵护同时,也面临市场风雨的严峻考验。郭俊峰 摄

  东北网6月25日电 30年间,国家的命运,和一届又一届大学生的命运,相互勾连、相互叠加,某种意义上,我们可以通过对大学生命运与思想观念变化的解读,来体会整个国家划过的轨迹。

  30年来,每逢高考,都有越来越多的学子,带着憧憬走进考场,然后从那里出发,走向人生新的舞台。30年来,高考成就着无数人的梦想和希望,30年来,高考也在改写着他们的人生轨迹。同时,随着我们社会生活的深刻的变革,30年来,高考及与之相关的高校专业的设置、学生专业的选择、教育工作者的教育理念等等也与时代的脉搏一起跃动着,变化着……

  当今天的高校由过去的培养精英到培养大众人才时,首先我们的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这一崭新的教育理念;随着由最初的“工作找你”到“你找工作”的就业方式的改变,人们对于专业的选择也少了过去理想主义色彩,而变得现实甚至功利;由此,高校专业的设置也开始围绕着市场这个指挥棒运行。总之,30年后的高考引发的已不仅仅是一场纸上的战争,它正在深刻地改变着人们的思维方式、行为方式,甚至一代又一代人的生活态度。

  读书观之变从服从分配到生涯规划

  顾光耀每天都开着他的金杯面包车,载着他独家代理的奥米茄陶瓷奔赴在哈尔滨的各个建筑或装修工地。他今天的工作与他20多年前在国防科技大学的“飞行器系统工程”没有任何联系。他说,当年是他们这一代人身上都有的理想主义和浪漫主义情结促使他走进了这所他一点都不了解的学校并学了不知道以后会干什么的专业。

  顾光耀是齐齐哈尔市第一中学84届高中毕业生,他学习成绩优异是年级的佼佼者。1978年召开的科技大会,让他们那代孩子从小就都埋下了当科学家的种子,因此在报高考志愿时,他看到国防科大是齐齐哈尔地区录取分数最高的院校,就在第一志愿报了它,当年他以高出重点段60多分的成绩被录取。上学以后,他才知道他学了一个他并不喜欢的专业,4年大学生活单调而乏味,他以应付的态度学习着,毕业后,他的同学全都去了北京、上海等大城市的研究机构。他却回到了齐齐哈尔。当时没有与他专业对口的单位,他就分到了刚刚进了一台电脑而又没人会用的市物资局微机室,负责财务软件使用并充当电脑打字员。1992年,市场经济初露端倪,顾光耀主动要求到该系统下属的金属材料公司当业务员。1999年,他回到老家常州,把父亲的一项专利技术变成了产品,和父亲办了一家小型的化工厂。2004年,他和妻子一起回到了哈尔滨。在道外陶瓷大市场租下了一个柜台而后发展成了今天的专卖店。他说,今天的工作带给他的最大快乐就是他店里的20多名员工因为他而有了收入。

  无独有偶,顾光耀的姐姐1977年在老家参加了高考,老师为她报了同济大学的建筑设计专业,毕业后,留在上海一家设计院工作,后来为了照顾父母又回到了常州设计院,20多年来,一直做着那份相同的工作,她说,从小到大,在人生的重要阶段,都是服从分配。

  顾光耀和他的姐姐就像他们那一代中的大多数人一样,对于未来的设计都缺少强烈的主观意识,从参加高考到对于专业的选择以及以后对于生活的态度大多是从众的、顺其自然的。采访中,记者感到,80后的新一代对于未来的态度却与他们的父母迥然不同,他们的个人生涯规划意识已非常强烈。

  王丹2003年毕业于哈三中,她当年的高考成绩完全可以考上北京的一表大学,而她的父母也非常希望她能读金融和财会这样的经济类专业。但王丹因为一直对广告策划非常感兴趣,通过查阅资料她发现北京工商大学是我国最早设置该专业的,便执意报考了这所二表学校。四年的大学生活她一直在老师的设计工作室中工作,与同学合作获得了台湾广告“金犊奖”。今年还没毕业就收到了北京广告公司的聘书。但她都拒绝了,她开始专心复习英语,参加雅思考试。目前她已被英国一所大学的营销专业录取。她对记者说,广告仅仅是营销学的一个分支,要想迈上人生更高的阶梯,仅有广告专业知识并不够,还要培养自己的综合能力。7月,王丹就要走了,带着强烈的个人意识和生涯规划意识,王丹放飞了自己,也放飞了心中的梦想。

  就业观之变从志愿表看时代变迁

  顾光耀和王丹填写的高考志愿,表面看是两代人对于生活的不同态度———从众的和自主的。而事实上,它反映的却是我国改革开放30年来的经济体制的变迁。顾光耀和他姐姐上大学时,我国还处在典型的计划经济体制下,毕业时,由国家进行统一分配,从上学的第一天开始就意味着他们将有一份稳固的工作。进入20世纪90年代后期,我国高等教育出现产业化倾向,大学开始实行收费制度,扩大了招生名额,同时取消了毕业分配制度。1999年,我国普通高校招生154万人,比1998年增加46万人,增幅高达42.6%。大学扩招从1999年到2006年,短短7年时间,大学招生几乎呈直线上升趋势,每年递增50万人左右,今年的考生人数超千万,普通本专科计划招生567万人。扩招使得大学教育从精英化转为大众化,大学生“天之骄子”的光环逐渐褪色,成为“芸芸众生”之一。大学生的就业政策由原来计划经济体制下的“包分配”变成了毕业生走向人才市场进行“自主择业,双向选择”。整个人才市场也已由原来大学生的卖方市场转变为用人单位的买方市场,用人单位的用人门槛在不断提高。因此,小小的高考志愿表也开始折射出这种变化。

  我省著名的高考报考咨询、指导教师、哈师大附中郭建民对记者说,现在的大学生恐怕很难想象,77年恢复高考时,哲学是大家竞相报考的热门专业。同时,受陈景润等科学家影响,数学、物理学等基础学科也都很吃香。80年代初兴起的是“文史热”。而到了80年代后期,这种基本风向就发生了变化。1988年,我省高考生填报志愿出现了“医学热”、“建筑热”,和“经济、法律专业热”,一直都是在“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的思想指导下而热门的理工科院校和相关专业,受到了突如其来的冷落。1988年黑龙江省考生中竟有6156人在第一表的第一志愿上填写了医学院校。以往的哈工大、原哈船舶工程学院等名牌高校,当年报考的学生明显减少。到了90年代,随着外贸体制改革,国际贸易、国际关系等专业被看作皇冠上的明珠,录取分数屡创新高。90年代后期至今,风头最劲的专业变成了网络与计算机,时至今日仍然如此。

  教育观之变让教育更贴近市场贴近人性

  在“专业决定就业”的今天,考生在填报高考志愿时,首先考虑的已不是兴趣和爱好,人生的理想蒙上了现实和功利色彩。因此,高校招生专业也出现了“冷热”不均,这就要求高校专业的设置要离学生的需求、就业市场的需求更近。

  最早经历阵痛的,往往也是最早觉醒的。

  采访中,记者了解到,哈尔滨师范大学应用技术学院2007年毕业生就业率已达到90%以上,近几年,他们一直保持这一就业水平。该校在经历了曾经的繁华、没有考生报名的失落后,终于走出了一条适合自己的办学之路。

  据校长黄英介绍,该校前身是黑龙江省物资学校,直至90年代初期,学校也只有物资计划统计和财会等2-3个专业。在计划经济时期,学生毕业后全部分配到各地市县的物资局及所属的8大公司。当年物资系统是人们向往的热门单位,所以该校也成为当时专科里的热门学校。1994年以后计划经济开始向市场经济转轨,物资系统经济状况全面下滑,学生就业形势非常严峻,学校一度考生断档。要生存他们只能适应市场需要探索办学方向,因此1995年起该校陆续开设了会计电算化专业、市场营销、文秘、计算机应用、旅游管理、商务英语和物流管理等专业,力求与就业市场对接,使大多数学生毕业即就业。

  在我国高校由精英教育向大众教育的转化过程中,开设的专业也随市场需求经历了一个由少到多、由粗到细的发展过程。据省教育厅高教处副处长徐颖琪介绍,目前,我国现有249种专业目录,2400多个专业方向。而我省现有普通高等学校25所,开设本科专业209种,本科专业点数达924个,其中新办本科专业数量已达513个,占本科专业总数的55.5%。从设置专业看,我省高等教育学科专业科类变化越来越贴近社会需求,本、专科层次结构的变化开始趋向合理。教育部门还将根据有关专业的学生就业情况及市场需求的结构变化,对专业设置进行动态管理,一些就业前景较差的专业,将被要求停止招生或限制招生规模。

  30年来每年夏天高考依然,但人们的生活方式、价值观念已发生巨变。

  今天的孩子需要的教育不再象他们的父辈一样,仅仅是知识的灌输。哈师大附中校长沙洪泽提出:“教育是为了人的幸福”这一新的教育理念。他说,高考在给中国人带来理性头脑和科学的思维方式时,也带来教育观上的某些畸变。教育的目的渐渐变成了应试水平的高低,而不是培养健全的人格、文明的生活方式、适应生存的心智。于是,各类学校批量制造着“有知识无文明”、“能弹钢琴不懂音乐”、“重个人成功而不讲社会责任”的人。因此,今天的基础教育工作者要意识到,今天的教育要对人的生命给以全面的关照和提升,关照学生个性发展的要求,也要滋养其社会幸福的情感。教育所能做的和应该做的,就是要养成能为学生终身带来幸福的幸福观、幸福品质与幸福能力。

  我们期待着这名教育管理者的教育理想能够实现。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