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日电 近日,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对哈尔滨市自实行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至今20多年间粮食生产与农民收入二者的关系进行了调查。
结论显示:2006年哈尔滨市粮食产量已达到98.7亿公斤,比1985年增加了71.42亿公斤,增长了1.62倍,年均增长6.3%,占全省粮食产量的26.1%。种粮收入在农民人均收入中所占的比例达55%。全市粮食生产已进入一个新的发展阶段,要继续保持粮食增产、农民增收任重道远。
收入多占五成喜忧始终参半
调查将全市粮食生产自1985年至2006年分为五个阶段,其基本特征可概括为“迅速增长”、“低速发展”、“恢复增长”、“波动中下降”和“新的发展”。
调查显示,国家政策几乎是哈尔滨市粮食增产的决定因素。
第一阶段的1985-1990年,粮食生产迅速增长,正是得益于“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全市用5年时间,就基本实现了粮食生产翻一番,1990年粮食总产量达到54.14亿公斤,比1985年增长了98.5%。第三阶段(1994-1999年),由于国家出台系列扶持粮食生产政策措施,哈尔滨市粮食生产恢复增长,达到1999年的86.4亿公斤,比1993年增加了23.2亿公斤。而第五阶段(2004-2006年),在“一免三补”政策促进下,2006年全市粮食生产创历史新高,为98.7亿公斤。
20年间,哈尔滨市粮食生产分别出现“低速增长”及“大幅下降”两个阶段。1991年至1993年,由于卖粮难挫伤了农民种粮的积极性,1993年全市粮食产量为63.2亿公斤,只比1990年增加9.06亿公斤。2000至2003年,由于种粮比较效益低等因素使全市粮食生产滑坡,2003年比1999年减少了17.15亿公斤,下降了19.8%。
但不论哪个阶段,不论粮食增产与否,粮食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比重基本在50%以上。最高的为1993年,粮食收入占农民总收入的67.9%,最低的为2000年的49.8%。
改造中低产田实现粮食稳产
调查认为,种植结构调整及改造中低产田是进一步增强粮食生产能力的关键。
2006年,全市粮食作物总播种面积167.36万公顷,比上年增长7.5%。
全市平均单产393公斤/亩。其中,玉米515公斤/亩,水稻492公斤/亩,大豆130公斤/亩。显而易见,大豆的单产水平低且播种超过了粮食播种面积的四分之一,阻碍了粮食产量的提高。
综上所述,全市粮食生产中产业结构不合理的突出表现,一是低产作物播种面积所占比重较高,2006年达到52.53万公顷,占粮食播种面积的31.4%;二是低产作物单产偏低,占全市粮食播种面积27.9%的大豆,由于单产较低,只有130公斤/亩,其产量仅占粮食总产量的9.2%,这样的产业结构影响了粮食产量的增长。
调查显示,近年来,哈尔滨市已改造中、低产田33.3万公顷,占需改造中、低产田总面积的30%,平均可使每亩粮食产量提高150公斤左右。但是,目前全市仍有66.7万公顷以上的中、低产田有待改造。
降低收入比重难题亟待破解
农民收入大致由粮食生产、牧业生产及工副业收入构成。
多年来,粮食收入是农民总收入的50%以上,主要靠提高产量、提高价格来增加收入,收入层次较低,而继续上升的空间已越来越小。粮食产品比较效益低已成为影响哈尔滨市农民收入进一步增长、制约全市农村经济不断发展的突出问题。
粮食生产所面临的出路,必须是实现粮食产品就地转化、有效增值。即在保证农民种粮收入的前提下,增加牧业生产及工副业收入在农民总收入中的比重。
调查表明,哈尔滨市目前粮食加工转化能力依然较弱,只有40%左右,哈尔滨市最大的粮食加工企业———哈尔滨菊花生物科技有限公司,年加工玉米能力只有18万吨,约仅占全市玉米总产量的2.3%,而与哈尔滨市情况近似的长春市,近几年大力发展“玉米产业工程”,强化粮食的深加工能力,加工转化能力已近100%。
哈尔滨市粮食转化最好的县份是双城市,多年致力于“牧业生产与粮食生产的主辅换位”、“农副产品加工业与农业生产的农工换位”,目前这个市的牧业产值已超过农业产值,农副产品加工业产值已相当于农业产值的一半儿。一个十分奇异的现象是,双城是哈尔滨市人均产粮第一市,而种粮收入仅占这个市农民收入的20%多,牧业收入所占的比重已接近7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