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6日电 题:难忘峥嵘岁月追忆战友情深——访“三过草地”的老红军杨学福
“年轻人,你们难以理解我们这些老人对浴血奋战打下来的太平盛世怀着什么样的感情。在九死一生的险境里,我们始终不动摇,就是我们一直坚信我们的流血牺牲能换来今天的安定繁荣。”这是89岁的老红军杨学福的肺腑之言。杨学福是四川人,16岁参加革命,曾随部队三过草地。在建军八十周年到来之际,杨学福老人接受了本报记者的独家专访。
记者眼前的杨学福,虽已耄耋,但面色红润,精神矍铄。尤其回忆起当年那段峥嵘岁月,老人一下子打开了话匣子。
战胜艰难险阻
难忘战友情深
杨学福老人说,他的经历是长征的缩影。1934年10月开始的二万五千里长征,纵横11个省份,攻占700多个县城,进行了300余次战斗,最终创造了人类历史上的伟大奇迹。整整70年过去了,红军长征的壮举已成为历史,但伟大的长征精神却一直烙刻在中华儿女的心中。
出生在一个普通农民家庭的杨学福,因为“红军不打人,不骂人,一心为老百姓好”这个简
单而又实在的理由,加入了革命队伍,被分到了政治部交通队。
1935年,16岁的杨学福跟随部队踏上了漫长的长征之路。
杨学福清楚地记得,部队向党岭山方向前进时,走了很远都看不到有人通过的痕迹。太阳落山了,山谷里变得黑糊糊的,战士们点燃火把,继续前行。越向山顶走,空气越稀薄,大家喘气声越来越重。这时,狂风夹杂着碎石向战士们扑来,仿佛要把千军万马吞噬一般。多数火把已被熄灭,剩下的星星点点火把像萤火虫一样微弱地抖动。在这恶劣的天气里,一些战士体力不支,一个又一个地倒了下来。“同志们,坚持一下,千万不要停下来。”“你们走吧,我恐怕过不去了……”一名战友话没说完,就一头栽倒在雪里,再也没有起来。最让杨学福难以忘怀的是三位“大姐姐”战友。在他筋疲力尽无法再前行一步时,三位“大姐姐”战友互相搀扶着走了过来,拍拍他的肩膀说:“小弟弟,千万别停下来,再坚持一下我们就胜利了。”尽管她们的体力已经完全透支了,但是,她们的脸上仍然挂着笑容,这笑容给了年少的杨学福无限地温暖与关怀,并支撑着他走完了艰苦的漫漫长征路。
上山容易,下山难。由于山坡陡、冰雪滑,稍不小心就有摔倒、滚进山涧,或是掉入雪坑的危险。为了不让同志掉队,大家你拉我一把,我拽你一下,互相搀扶着,一步步地向前艰难行进。尽管这样,还是有一些同志未能挺过来。好不容易走到山下,望着永远沉睡在党岭山那些连姓名都没留下的战士,大家含着眼泪,向他们深深地鞠了一躬:亲爱的战友们,我们永远不会忘记你们!
长征路上最难闯的关就是过沼泽地。沼泽地分布得很不均匀,战士们用肉眼无法分辨出“陷阱”在哪里,大家只能“撞运气”地一步一步向前走。如果稍不留意,双脚陷进沼泽地里,就将永远地留在这里了。一位陷入沼泽地的女同志,除了还竖在泥水上面的小辫子外,人已经看不到了。说到这里,杨学福的眼睛湿润了。老人说,直到现在,想起眼睁睁地看着战友渐渐地被沼泽吞噬,而自己却无能为力时,那种揪心的痛还会涌上心头。
杨学福说,过沼泽地的艰苦不仅仅在于危险性大,还要忍受饥饿的折磨。当时,他们带的干粮全都吃完了,茫茫沼泽地一片荒凉,空中没有飞禽,地上没有走兽,大家饿了只能啃树皮;没有树皮,就吃皮带充饥。那时,战士们的脸庞和嘴唇都是惨白的,眼中没有一点神采。大家都低头前行,连说话的力气都没有。
牢记艰苦岁月
安享幸福晚年
年轻时历尽了艰难困苦,如今,杨学福和86岁的老伴住在省军区第二干休所一栋居民楼内,两位老人虽然年事已高,但恩爱如初。他们经常相伴到庭院里散步,聊天。
很不凑巧,记者采访时,杨学福的老伴生病住院了。杨学福一直在病榻前握着老伴的手,陪伴着这位曾经与他同甘共苦、风雨同舟走过那些艰苦岁月的亲人。
杨学福觉得自己很幸运,他说:“今天的幸福生活来之不易,是先辈们用鲜血和生命换来的。现在的年轻人不可能重新经历那段艰苦的革命岁月,但是不要遗忘革命先烈的精神。要继承发扬他们对祖国、对军队的这片赤诚精神,努力学习,建设我们的祖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