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7月27日电 三江平原一直以气候湿润、水草丰美而闻名。但从2000年至今,这里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旱情,今年的旱情更是历史未有。
“作为非传统旱区,近年来,干旱已开始越来越频繁的光顾三江平原,这样的现象应该引起我们的警觉。”近日,鹤岗市一位负责人在接受采访时这样说。
从5月份至今,由于大部分地区近两个月没有出现有效降雨,三江平原发生严重旱灾。作为全国重要的商品粮基地,三江平原一直以气候湿润、水草丰美而闻名。然而近年来,这里的旱象却呈现出愈演愈烈的态势,从2000年至今,几乎每年都会发生程度不等的旱情,今年的旱情更是历史未有。
非传统旱区为何近年来旱情频发?采访中,相关人士提出了各自的观点。
气候变化导致干旱多发
根据省气候中心的统计,从2000年以来,除2002年外,我省每年都有不同程度的旱情发生,其中2003年发生的春夏连旱为历史极端情况,2004年初夏旱为历史极值,2006年后春干旱达到极值。从空间分布来看,通常表现为西旱东涝。松嫩平原是春旱多发地区,其次是三江平原地区。而从夏旱的发生情况看,则三江平原和松嫩平原都具有一致性的特点,其中发生频率最多的地区集中在松嫩平原北部和三江平原南部。本世纪以来,春季和夏季干旱存在上升趋势,西部地区春季连初夏旱情况较多,而三江平原目前则进入了伏旱多发期。
“由此不难看出,三江平原旱灾频发,气候变化是一个重要原因。”省气候中心主任宋丽华告诉记者。
传统农作物耐旱能力不强
在一向偏涝的三江平原地区,普遍流行的一个观点是“小旱大丰收,大旱小丰收,不旱不丰收。”在这样的传统观念主导下,不少人对抗旱措施并不在意。而今年的大旱则使人们深刻认识到做好抗旱的重要性。
在旱情严重的依兰县,水务局总工程师赵铁根带记者参观了两块长势不同的玉米地:同样是近两个月没有有效降雨,一片地里的玉米不足一米高,半数叶片已经枯萎;而另一块地里的玉米个头高出不少,叶片也仅仅枯萎了两三片。赵铁根说,现在看来,凡是去年秋天经过深翻的地块今年的抗旱性都要好很多。
秋季深松整地,打破耕地犁底层,使土地能够有效接纳秋冬降水,蓄水保墒,可以有效提高农作物的抗旱性。据农业专家统计,耕作层每增加一厘米,每公顷土地就能多蓄水40吨,可以延长抗旱10多天,相当于给农作物建立了一个土壤水库。
此外,标准化作业也是提高农作物耐旱性的一个有效手段。记者在采访中发现,很多归属农场的地块作物长势相对较好,当地水务部门的同志告诉记者,这是因为农场标准化作业程度高,所以作物的耐旱性也相对较高。
生态环境改变出现沙漠化趋势
在分析三江平原干旱原因时,很多业内人士提出,生态环境的改变,也造成当地气候日渐干旱。赵铁根告诉记者,很具有说服力的一个现象是,与依兰县相邻的方正县今年旱情就不是很严重,这与方正县森林面积大,小气候条件较好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
由于一味注重增加粮食产量,近几十年来,三江平原的原始生态环境遭到严重破坏。很多本来不该开垦的地方都被砍了树,种上庄稼,一些耕地甚至都开到了山尖上。据查,三江平原土地沙漠化情况已不容乐观。目前仅垦区三江平原地区易沙化土壤已经达到20万公顷,其中不同程度沙化的土地为5万公顷,严重沙化的达到2万公顷。科研人员预计,如果目前的现状不能有效控制,那么15年后,整个三江平原将会全面沙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