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7日电 乡镇机构改革是中国农村改革的难点之一。随着近年中央税费改革、“一免二补”政策的实施,农村工作形势悄然发生着质的变化。现今情况下,原来的乡镇管理体制很难适应发展需要,乡镇机构改革作为一场农村工作历史性的“自我革命”势在必行。
为适应新形势,从2004年下半年开始,克山县大胆实施了乡镇机构改革。他们从群众利益和需求出发,创造性地将乡镇原有的“三办五中心”整合为“三大办”,即平安办、经济办和服务办,在“小麻雀”身上动起大手术。这一举措,进一步加强了党的执政能力,巩固了党的执政基础。乡权重构后,广大乡镇干部目标明确了,责任感增强了,给全县农村工作带来了勃勃生机。
“大暑”过后,记者深入到克山乡村,探析乡镇机构改革步伐,感受改革带来的诸多变化。
![]() |
职能转变:由“管事”到“服务”
原来“一收税、二收费,三收猪、四收贷……”现在“一给补、二给贴,税费已成历史页;三议事、四公开,农民事情农民裁;五减负、六服务,处处都为农民富……”
“上面千条线,下面一根针”。税费改革前,乡镇政府作为中国最基层的一级政府,承担着中国农村大量的社会事务管理工作。每天忙的是计划生育、社会治安、催粮派款,可以说乡镇政府是一个严严实实的计划经济的执行者和各项政策的实施者。一收税、二收费,三收猪、四收贷……成为当时乡镇工作的真实写照。
“那时候,要粮、要钱、要命(计生)被看做乡镇政府的中心工作,从种到收都要管”。说起过去几十年来农村工作的“轰轰烈烈”,克山县西联乡乡长郑长明一脸的无奈。
以往,农民自己要建一处新房,至少要有3道程序:找城建部门批规划,找土地部门批土地,找财税部门交税费。这些部门在乡镇分别设置,各有一位“助理”,上面又各有分管领导。农民走几里甚至几十里到乡镇,却这个助理在,那个助理不在;或是由于各事务归不同的领导分管,更难一次全找到。如此一来,不跑个三五趟,甭想办完。
市场经济的到来和农村税费改革,广大农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如今的乡镇工作是:“一给补、二给贴,税费已成历史页;三议事、四公开,农民事情农民裁;五减负、六服务,处处都为农民富;七投入、八扶持,年年建设新设施;九解难、十比富,越富越是好农户。”
“催税催款”成明日黄花,乡镇职能也应由“管事型”向“服务型”转变。而实际情况是,乡镇机构没有因形势的变化而改变,在体制和机制上存在诸多问题和弊端。衙门虽小,官却不少,造成人浮于事,效率低下,在生产指导、结构调整上“越位”,在公益服务、社会保障上“缺位”,在政事、政企关系上“错位”的矛盾更加凸显出来,影响着政府在群众中的形象。克山县委书记帅秀军认为,“新时期,新任务,需要新体制,面临新抉择。现在的乡镇需要的不是‘官’,而是‘员’,其职能已不是‘管事’而是‘服务’。”
面对农村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出现的新情况、新课题,克山县经过探索尝试,推出了一系列重大举措,对乡镇机构和人员进行一次彻底“洗牌”。
责权明晰:各司其责效能提速
人员精简、职能不减、一人多岗、相互补充、整体作战、均衡推进。群众到乡镇办事,一眼就能看出归谁管,再不会遇到“空城计”,共同办公又避免了个别人“暗箱操作”。“三大办”各司其责,各显其能,老百姓真正尝到甜头。
随着新的乡镇机构重组,新的岗位责任机制得以运行。从传统的“管事”机构到现在的服务到户,职责的明确,激发了乡镇干部工作的积极性。
站在克山县西联乡宽敞的大院里,乡长郑长明说:“过去乡里职权过于集中,什么事情下面都往上推,书记、乡镇长整天忙得脚不沾地,而副职却有劲无处使。现在,三大办的责任、目标明确了,大家知道了自己肩上担子的轻重,工作积极性大涨。书记、乡镇长没有了琐碎事缠身,有精力去想大事、干大事,一会儿我就要下到村里,看看新农村公路建设!”
西联乡开办了劳动力转移网,农民们在这里就可以找到称心的用工单位。
克山县乡镇机构改革明显特点就是敢于触及权力分解这一难题,平时“三办”各管一条线,战时形成合力。平安办的设立,实现了打击防范的硬功夫与思想教育的软功夫的有机结合,维护了社会稳定,实现了长治久安。经济办的设立,把乡镇经济杠杆部门捆绑起来,形成了步调一致、合力攻坚、统一筹划、共谋发展的经济工作新格局,达到了人员精简、职能不减、一人多岗、相互补充、整体作战、均衡推进的效果。服务办的设立,满足了农民增收致富的各种需求,为乡镇事业单位改革并逐步推向市场铺平了道路。
朴永林原来是古北乡的“八把手”,改革后当上经济办主任。他说,通过竞聘上来,现在浑身有使不完的劲儿。在古北乡便民代办所里,今年44岁的老朴正在为远道而来的农民忙前忙后,这里设立了农业政策性保险、农村合作医疗、家庭医疗保险、劳务证、房照、土地使用证、计划生育二胎证、农村医疗救助、农民养老保险等十几个服务窗口。擦着脸上的汗水,朴永林说:“以前管种植业,春秋忙一阵儿。现今面对的是城建、农经、水利、招商、乡企、土地等十几项重点工作,虽然一刻也不得闲,但并不觉吃力,现在办公室十几个人统一调配,互相补充,提高了整体作战能力。”
现在,广大农民群众成了改革的最大受益者。他们到乡镇办事,一眼就能看出归谁管,该找谁,而且到哪个办也不会遇到“空城计”,多人共同办公又避免了个别人“暗箱操作”。“三大办”相互摽着干,各显其能,工作有声有色,让老百姓真正尝到了甜头。
克山县西联乡农业机械力量雄厚,全乡85%以上的耕地实现了大机械作业,一些农户想去外地捞些“外快”。乡服务办主任褚荣喜到海拉尔、讷河、富裕等地联系,全乡8个农机合作社的56台大机械“披挂上阵”,潇潇洒洒在外面“走”了一圈,完成秋整地作业5万亩,40万元“外快”稳稳地装进了农民腰包。 机构精简乡镇“瘦身”
转型后的“三大办”(平安办、经济办和服务办)担起原来三办(党委办、政府办、财源办)、五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企业管理服务中心)等20多个部门的职责。
克山县本着“突出稳定前提、咬定发展目标、强化服务手段”原则,打破原有的乡镇机构模式,重组设置了平安办、经济办和服务办,取代原有的三办(党委办、政府办、财源办)、五中心(农业综合服务中心、农村经济管理中心、文化广播服务中心、计划生育服务中心、乡镇企业管理服务中心)等20多个部门。
古北乡机构改革前,20多个部门有行政编18个,事业编制21个,而实际用人则达50多人。此次精减后,行政、事业编一下缩减到31人。
平安办,负责稳定工作,把原来的公安、司法、武装等机构,都设在平安办之下;同时平安办还包括组织、人大、政协、民政、信访等工作。经济办负责经济发展规划、乡镇政务两大方面工作,包括财税、土地、城建、交通等。而服务办负责生产生活和事业发展等工作,涵盖了文教、电业、农民择业等。
在平安办主任岗位工作了2年,如今已是古北乡乡长的赵景瑞,谈起职能转换深有感触,“原来部门多,好像谁都管事,其实谁都管不好事,工作飘,不扎实。现在各抓一条线,分工不分家。过去工作扯皮,群众上访量很大,那时从早晨来到晚上走,一天都推不开门。现在工作重心下移,许多事情都解决在基层。从2005年至今,全乡没有发生一起盗窃案件,治安、刑事案件也都逐年下降”。
在“三办”主任、副主任的产生中,克山县一改过去组织考察、常委会决定的办法,将乡镇所有的副科级干部,实行人员打破身份,不看身份看能力,不看年龄看水平,不看学历看素质,不看工龄看威信,按照“三办”设置的新岗位重新报岗,通过竞争,择优选用。
科学的岗位设置还需完善的运行机制。克山县探索实施了一系列配套办法。一是实行党委决策、“三大办”主任分工负责的党政管理新体制。最高决策机构是党委会,决策的重大事项由三办主任负责组织实施。二是建立新的责任机制。每个岗位定职定责,事有人干,人有事干。三是建立新的激励机制。有了成绩或出现问题,县委直接把“三大办”主任作为第一责任人,进行奖励或处罚。
“涅槃”重生
全县乡镇机构精简为“三办”后,乡镇行政编制减少113人,事业编制减少193人,村干部精简576人。每年仅乡村干部工资一项就节约800多万元,减少办公经费200多万元。乡镇机构改革,人员分流是最让人头痛的难题。本着“无情改革、有情操作”原则,克山县对分流人员采取鼓励乡干部到村任职、鼓励事业单位落聘人员自谋职业等措施,全县有65名干部提前退养,23名干部病退,3名退职。17名优秀干部到村任职,兼任村党支部书记。对事业单位落聘人员,鼓励创办经济实体,全县通过创办经济实体分流108人。全县按照行政10%、事业30%的比例精简,每年仅乡村干部工资一项就节约800多万元,减少办公经费200多万元。
在克山县,整合人力资源,实行机构重组,通过用人制度的改革,工作责任的落实,考评机制的完善,解决了乡镇机构与新时期经济社会发展不相适应的诸多问题。
一是解决了人浮于事的问题。乡镇机构精简为“三办”后,乡镇行政编制减少113人,事业编制减少193人,村干部精简576人。原来由于机构设置不合理,职责不清所导致的工作量畸重畸轻、闲忙不均、职责不清、人浮于事、工作效率低下的现象随之得到改变。
二是解决了职权集中的问题。过去,乡镇主要领导集责、权于一身,权力放不下、责任推不开。通过改革,权力下放,责任分解,使人人身上有权力、个个身上有责任。
三是解决了各自为政的问题。原来,条多块散,各自为政,相互之间协调配合较差,整体功能不强,浪费人力资源。通过成立三办,合理使用干部,人力资源得到有效利用和充分开发。
乡镇机构改革的实施,全面促进了克山县经济社会发展。信访工作、社会治安综合治理工作、财源建设工作成为黑龙江省典型。“一消两降”制度的实施,使信访案件、刑事案件及治安案件与上年同期相比分别下降了48.3%、25.5%和37.7%,全年无进京上省去市集体访。最易引发大量上访的“两补”工作连续两年在全省率先完成任务,实现了发放速度最快,发放最彻底,社会最稳定的目标。目前,全县大豆、亚麻、马铃薯基地建设规模日益扩大,为立县支柱企业提供了有力支撑。几年来,15个乡镇招商引资项目达92项,引资额达到1.72亿元。今年,仅全县服务办加强劳动力转移工作一项,就使11.7万名农民走出黑土地,在天南海北闯荡中大显身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