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15日电 题:艰苦奋斗精神的力量
哈尔滨红旗大街175号,北大荒博物馆,记者翻阅着历史的画卷。
60年前,在共和国诞生前最困难、最艰苦的时刻,历史把机遇给了中国共产党领导的数十万农垦大军和其后几十年岁月中先后来到这里的14万复转军人、20万支边青年和54万城市知识青年。从播下的北大荒农垦事业的第一颗火种开始,北大荒人在荒原开垦出3600万亩良田,累计生产粮豆3639亿斤,向国家上缴商品粮2538亿斤;建成从田间到场院、从地面到天上的中国最大农业机械群,建成了拥有15家省级以上大型龙头企业的产业集群,粮食加工转化能力达到1400万吨,成为我国耕地规模最大、现代化程度最高、综合生产能力最强的农业企业集团。
人是要有些精神的。北大荒农垦大军创造的丰功伟绩,是因为他们的身躯承载着勇往直前的精神。用近170万北大荒英雄群体的青春和生命培育的特有精神,已经被概括为“艰苦奋斗、勇于开拓、顾全大局、无私奉献”16个大字,铿锵有力,可谓一字重千斤。
一个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民族,是难以自立自强的。同样,一支没有艰苦奋斗精神做支撑的农垦大军,难以超越前人。北大荒60年发展史的每一页都闪耀着艰苦奋斗精神的光彩。
岳志成,垦区852农场开创和发展的见证人,是百万农垦大军中普通平凡的一位,而今两鬓花白。今年74岁高龄的他,清晰地记得49年前的冬天来到北大荒时候的情景。“那时真是苦啊,天气格外冷,气温在零下40多摄氏度。还没到垦区,就没了路,要徒步跋涉,到达集合点时,脚已经冻僵失去知觉。晚上住的是临时搭建起来的马架子,冷得无法入睡,或者说根本不敢入睡,经常有睡着了就再也醒不过来的战士。五个人把被子垒在一块,被窝里抱着身体相互取暖。”挨饿的感受也折磨着这群壮劳力,岳志成来垦区之前在部队带来的十几个冻得干硬的馒头,让一个班10多人度过了最初的几天。
作为共和国农垦事业的奠基者,王震将军把南泥湾精神带到了北大荒,他拖着曾七处负伤的身躯,穿越完达山徒步勘察百里荒原,小清河畔点燃烧荒的火种,云山水库挑担者队伍中也曾见到他的身影,他以普通劳动者的身份走在战士们的行列中。
1955年,铁道兵近两万名官兵,分别从福建、广东、四川等地开赴北大荒,先后建起了850、851、852等一批农场。开荒最初岁月,由于机械不足,仅有的简单机械在低湿地无法作业,850农场的创建者之一、铁道兵五师副师长、老红军余友清带头试验用20人拉一台双轮双铧犁。于是在荒原上,出现了战士们排着长队,喊着号子,人拉犁杖的壮观场面。这是最原始的生产方式,但精神的力量弥补了物质的匮乏。第一年,仅850农场就人工开荒近5万亩。
1958年,在中国垦荒历史上出现了10万官兵进军北大荒的壮丽画卷。他们中营以上的干部就有1200人之多。
也是在这一年,5名北京青年发出了成立青年垦荒队的誓言:“不管边疆的路程多么遥远,也拦不住我们远征的决心;不管边疆的风云多么寒冷,也吹不冷我们战斗的热情。”在他们的感召下,先后有54万知识青年来到这里。来自各地的青年,生活习惯不同,所掌握的知识不同,相同的是根植在荒原上的艰苦奋斗精神。27团开荒营的知青们和大自然赛跑,开荒几乎不分昼夜,晚间看不清堑沟,就把手电绑在木棍上,几十米一个,连成一排,用人做路标。
经过北大荒人60年的奋斗,今日的垦区到处一派欣欣向荣的和谐景象。大自然正在回报曾用鲜血、生命滋养了它的人们。北大荒人的艰苦奋斗精神已被新一代北大荒人所继承和发扬。不变的本质,又被不断赋予新时代的内涵,那就是不等不靠,不屈不挠,积极向上,勇担重任。北大荒人正在书写新的历史篇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