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8月30日电 27日,在哈市南岗区沙曼小区租房住的王女士这样咨询:“报纸上说,3年后哈市配套建设廉租房20万平方米。我能住上廉租房吗?”王女士家是低保家庭,没有自己的住房,也没有通过社区、街道办申请过廉租房。记者了解到,在哈市这样的特困“边缘人”还有不少。
特困户住进了廉租房
王涛住在道外区南十四道街的一个危棚房中,他是天生智障患者但却是家里的顶梁柱;父亲王藏书好的时候呆呆傻傻,疯的时候就连摔带打;母亲唐文秋肢体残疾并患有脑血栓后遗症。这个没有任何经济收入的家庭,仅靠每个月500元低保金为生。2003年7月,他家住的地方拆迁,仁里街道办为他们报批了实物配租住房。但入住位于道里区顾乡新城小区廉租房,需交纳拆迁款作为抵押,王涛一家人以为别人要“套”自己的钱,跑到一家小旅店住下。
廉租房无疑是王家的依靠,如果工作人员因为“办好事落不下好”而放弃,失去机会的一家人可能很快就沦落街头。仁里办事处多次到区、市房改办反映王家的情况,有关部门特批王家只交5000元抵押金,便可入住新城小区。三十几米的房子,每月只需交十几元的租金,王家人终于动心了,在大家的帮助下于2004年1月搬了家。时至今日,王涛含糊不清地告诉记者:“要不是看到大家对我是真好,我和爸妈还住旅店。”
廉租住房申领更加公平
2005年1月,长着一双美丽大眼睛的初中生刘淼陷入生活困境:她家所住的棚户区动迁,靠蹬三轮车养家糊口的父亲买不起回迁房,将妻女安置在一处不足6平方米的小房中后,突发脑溢血离开了人世。身有残疾的母亲一急之下,话不会说了,腿脚不会动了,变得呆呆傻傻。滨江办事处给母女俩办了每月200元的低保,区委的一位领导了解情况后,出资为娘俩儿租了一套二十多平方米的房子。娘俩儿此时也不知廉租房为何物,是办事处为他们进行了申请。
租房子不是长久之计,廉租房排期也不知要等到什么时候。所幸的是,2006年区里特事特办,为她们在荟芳里小区腾出一间24.88平方米的廉租房。
记者在了解这件事的时候注意到,2005年哈市即打破了廉租房租住“终身制”,当年就有40户2003年核定的廉租户,因为不再符合廉租住房条件而被有关部门清退,这也使更多真正有困难的家庭,在廉租房数量还极其有限的情况下实现了居有定所。
受益范围在扩展
2003年,哈市为首批259户解决了廉租住房问题,并对全市最低收入家庭中人均住房使用面积低于6平方米的住户,进行了调查摸底,建立了符合廉租住房标准的1127户家庭的档案,并基本形成了市、区、街三级档案管理体系。2004年,哈市又解决了400户廉租户廉租住房问题,并拿出470万元作为专项资金,其后又出台了《廉租住房管理办法实施细则》,对廉租户的家庭情况、租房情况、实物配租的使用情况等方面进行检查,启动了退出机制。
从2006年开始,哈市又为人均住房使用面积7平方米以下的低保户提供廉租住房,510户最低收入家庭以实物配租、租赁补贴等形式得到廉租实惠,其中20户还分得了新建的两屋一厨住房。这些住房室内已进行了简单装修,获得实物配租廉租房的廉租户只需交纳每月每平方米0.35元的房租,无需交纳物业费和包烧费。记者了解到,自实行廉租住房制度以来,哈市已累计投入资金近3000万元,解决了2000多户特困家庭的住房问题。
三年补齐廉租房缺口
记者从哈市房产住宅局廉租房处了解到,2005年建档的哈市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低于7平方米的户数为3056户,今年又开始了居民人均住房面积低于8平方米的户数调查,虽然尚在调查中,但可以肯定地说,数量远远大于以前的建档数。哈市的调查建档范围包括六个区,呼兰和阿城还没有算在内,其中道外区符合廉租房标准的户数最多。
今年,哈市已加大了对廉租住房保障资金的发放力度,由过去的每人每平方米平均补贴7元提高到11元。哈市规划部门提出,到2010年哈市规划配套建设廉租房20万平方米,哈市房产住宅局廉租房处对此的解释是:肯定会按期完成,让符合条件的廉租户都有房住。
记者从省民政厅低保中心了解到,我省现有144万人享受低保金。全省建设系统也将推广哈市的经验,采取限套型、限房价、竞房价、竞地价的办法,确保建筑面积90平方米以下中小套型住宅、中低价位住宅各占年度住宅开发面积70%的结构比例。今年全省计划新增廉租住房保障户9000户,比去年增加4000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