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绥化市北林区农民尝试土地流转方式 科学寸土生金
2007-08-31 11:15:29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8月31日电 立秋以来,绥化市北林区农民侯德义哥俩的心越来越踏实了。在罕见的大旱面前,两家的4公顷大豆长势良好,丰收在望。这是因为他们把自己的土地交由兴聚农业合作社统一经营管理,避免了旱灾损失。

  在政府的引导下,北林区农民不断尝试土地流转新方式,土地流转的方式越来越科学,效益越来越好。目前,全区276万亩耕地中有200万亩已经加入到土地流转当中。

  入社经营规模经济效益显著

  土地承包后,由于分散在一家一户手中经营,难以形成产业化模式,影响种植结构的优化,制约农业机械优势发挥,降低了土地产出率,阻碍了区域经济发展。如何解决?加快土地流转,鼓励规模经营,绥化市北林区做出决策。

  侯德义哥俩是北林区兴福乡聚宝村农民。2003年,在村委会主任张德山的组织下,哥俩和几十户农民一起组成“兴聚农业合作社”。这个合作社按照产业化的思路,组织农民进行“十统一”生产,即统一整地、统一药剂拌种、统一播种、统一作业标准、统一施肥、统一防治病虫害、统一药剂灭草、统一田间管理、统一收获、统一销售农产品,引导农民集约化经营,形成了产供销一条龙生产体系,实现了“山不转水转,人不转地转”。

  新华乡兴发村组建了棚室蔬菜生作合作社,引导农民搞棚室蔬菜生产,在品种推广、信息共享、技术服务、产品销售等方面进行了统一,共同抵御市场风险。合作社的作用明显,其他农民也看着眼热。现在,入社农户由15户增加到48户,仅棚室生产一项户均收入8000元。

  反租倒包尝试整村土地流转

  北林区的反租倒包发源于北星村,也是北林区尝试整村流转的试点。

  北星村是朝鲜族聚居村,二轮土地承包后,一些农民由于赴韩国务工,急于用钱,欲将土地转包,其它乡村的农民趁机压价,甚至连协议都不签,就以极低的不合理价格承包到手。有的一包几年,甚至到二轮承包期满。

  区里选定了北星村作为整村流转的试点,按照依法、自愿、有偿的原则,将土地从农民手中反包过来,由村委会统一向外发包,将发包所得存入到土地所有者的账户中,让村民放心外出打工。同时,村里将反租过来的土地引导承包户合理规划,科学种植,解决了种植结构调整难的问题,实现了农民和村集体的“双赢”。

  北林区每年劳务输出农民在7万~8万人之间,由此涉及土地流转的在100万亩左右。解剖北星村这个麻雀之后,好处显而易见,经验迅速得到肯定。这是目前在北林区最典型的组织流转形式。

  股份合作现代农业的基石

  北林区五营乡吉利村有2万亩耕地。2005年,村里动员村民以土地入股的方式组建了吉利农机作业股份合作社,经过几年的发展,现在拥有大型拖拉机、联合收割机、挖掘机、插秧机等配套农机具9台,固定资产130万元。

  农民入股后,社内土地由大农机具统一经营作业,提高了农业生产效率。而合作社的农机具除自身耕作需要外,还对外承包作业,发展“订单田”,2006年创经济效益20万元,每户分红7000元。今年,社员年终分红可望达到1万元。

  目前,包括股份合作社在内,北林区已组建了19个农机作业合作社,拥有各类大型农机具900余台,作业涵盖面达200万亩,每年可为农民节省533万元。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