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6日电 校舍破旧、教师老龄化、课程开设不全、教学手段落后、学生外流严重……我省部分村级小学的惨淡境遇,已成为阻碍农家子弟求学的瓶颈。
两个学生的班级
当城里的学校,还在把小班额教学当成一个努力的目标时,在兰西县榆林镇林城村小学,按照城市30人以下算小班额的算法,这里所有班级都是小班额教学。最小的班级只有2人,但是这只有2个学生的班级不是小班额的产物,而是学生不断流失的结果。
8月29日,记者来到林城村小学。学校里静悄悄的,听不到孩子们朗朗的读书声,校舍也很破旧。9时30分,走进三学级的语文课堂,这个班只有2名学生,教师毕海宇正领着俩人读课文《小草,向前走》。毕老师告诉记者,三年级原本有十多个孩子,这学期都转到条件好的榆林镇小学或者县城小学了,现在就剩下这两人,也张罗要走呢。
“不仅三年级特别缺学生,每个年级都缺,今年一年级都没招上来学生,去年一到六年级是70多名学生,现在加上学前班才50多名学生。”该校的一名老师告诉记者,这个学校最辉煌的时候有500多名学生。
林城村小学的学生为什么这么少?“除了因计划生育孩子少了以外,至少有一半以上学生外流了。”一位老师这样告诉记者。
当林城村小学为缺少学生而苦恼时,与林城村小学几公里之隔的榆林镇中心小学则在为越来越多的学生而发愁。据该校的主任王忠良介绍,今年一年级新生就招了160多人,比往年多了不少,整个学校是1080名学生,其中40%的都是来自外乡。班额平均在50人到60人之间。
十年未进师范毕业生
会计兼任三、四、五年级的自然课;学生上音乐课,就是跟着录音机学歌;上体育课,就是学广播操;计算机课由其他老师兼任,整个学校只有一台电脑,还不能上网。房子和十几年前相比没什么变化,学校唯一的体育设施是一个篮球架——这是记者在林城村小学看到的景象。但据把孩子送走的家长说,学校的教学条件差,并不是学生外流的主要原因,教学水平才是家长们首要考虑的。
记者了解到,这个学校包括校长在内共有9名教职工,他们中第一学历最高的为中师(相当于高中),多数是初中毕业后函授进修的,平均年龄近50岁,每个人都身兼多门课。十多年来,没分配来一名正规师范学校毕业生,而且个别好的老师还会被调到中心小学或者县城的小学。虽然近年来教育主管部门也搞了一些对老师定期培训活动,但大部分培训都是短期培训,很难解决现在村小学老师知识陈旧的问题。
缺教师的不止是榆林镇小学,在全镇最受认可的镇中心小学,该校主任王忠良告诉记者,现在学校50岁以上的教师占了60%,由于年龄大了,思维方式、管理学生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都比较差。音体美等专任教师都没有正规学校的专业毕业生,全是学校自己培养的。
记者问:为什么这么缺少年轻教师?王主任告诉记者,主要是缺编。他们学校有5名大学生志愿者,知识结构合理、精力旺盛,学校很需要,5名年轻人也愿留下来,但因为没编制,他们每个月只能赚600元,并且只能保证到志愿期结束时,之后这个收入水准都难保障。
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在我省农村村级小学中,林城村小学的现状并不是个别现象,即使经济水平好的地区,学校的硬件设施达到了相应的水平,但在教师结构上很难做到合理。
鸡西经验值得借鉴
近年来,由于资金有限,政府和教育主管部门很难对村小学进行大幅投资。而村小学状况得不到彻底改善,教学效果难以提高,村小学和城镇小学教学质量的差别越来越大,已经司空见惯。
那么,乡村小学的出路在哪里?怎样才能缩小城乡基础教育方面的差距呢?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鸡西市针对农村教育实行的集中办学,似乎能给我们带来一些启示。
2001年前,鸡西市全市共有农村小学636所,在校生69943人,平均每109人一所学校。教育资源投入分散,浪费情况严重。学校多,教具、图书奇缺,教师没有外出进修和参观学习的机会,一师多用,微机、英语教学基本不能开设,部分村小学连音乐、体育、美术课也形同虚设;管理、行政、财务管理总成本居高不下。
从2002年开始,鸡西市开展了集中办学。“整合”聚拢吸纳了各方面资金,把用于危改的专项资金全部用于农村学校集中办学,对义务教育经费统筹安排,建立“校收、县管、校用”的中小学杂费管理机制,大幅度降低了教育的管理成本,把撤并的农村中小学校舍设备、土地等资产一律交由合并后学生所在的学校管理和使用。全市农村中小学校的3万多亩校田地,每年能创收1000多万元。这些资金全部用在了改善办学条件和学生住宿、通勤、特困学生补助等方面。
如今,鸡西市所属的农村地区70%的学生实现了免费入学和乘车,住宿学生的伙食标准一般在每月60到100元之间,乡村学校新建项目全部实现了楼房化、暖气化和教学设施的现代化。由于集中办学,教师资源也得到充分发挥,教师的老中青搭配结构趋于合理,音体美、英语和计算机课普遍开设,由专业学校毕业的老师任教。
![]() |
林城村小学有一个班里只有两名学生。
![]() |
林城村小学简陋的校舍。
![]() |
榆林镇中心小学拥挤的课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