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10日电 在大环境的带动下,近年来,黑龙江省肉牛交易走出了持续上扬的良好态势,尤其随着多家肉牛加工龙头企业落户黑龙江省,肉牛交易价格加速上扬。一条从养殖到加工的肉牛产业链条已经逐渐形成。但是随着需求的不断扩大,牛源不足、尤其是优质牛源缺乏,现有品种杂乱等问题也浮出水面。在火爆的市场交易表象背后,原料基地发展滞后,第一车间仍未走上正轨等已经成为制约黑龙江省肉牛产业发展的隐患。
肉价节节高,龙头吃不饱
于明臣是穆棱市最大的“牛贩子”。1日那天,他家的院里正拴着近百头黄牛。由于牛源紧张,他感到今年抓牛的难度明显加大。而让贩了很多年牛的他没有想到的是,如今一头好公牛居然可以卖到10000元。
在全省最大的肉牛养殖基地宾县,今年牛市交易也火爆非常。宾县畜牧局局长熊长林告诉记者,这两年,当地牛肉的交易价格一直持续攀升。眼下,那里每市斤牛肉价格为6.2元,比去年同期上涨了近一倍。
牛价上涨,牛源不足是根源,由此则直接导致了肉牛加工企业“吃不饱”。8月末,记者在穆棱市龙头企业“皓月”看到,偌大的分割车间内,四条生产线只开工了两条。工作人员说,因为牛源不足,这里的另外两条生产线建成后还没开过工。同样的问题也发生在宾县的龙头“宾西牛业”。熊长林说,该厂原本可以年加工20万头肉牛的生产线目前只能达产10万头,原因也是牛源不足。
千方百计引来的龙头吃不饱,当地政府也焦急万分。穆棱市畜牧局局长宋家西告诉记者,为了鼓励养殖户交牛的积极性,政府出台了优惠政策,凡在9月1日前向“皓月”交牛的养殖户,每交一头牛由政府给补贴150元。而宾县的政策是:今年全年,每交一头牛政府补贴50元。
粗放饲养导致牛源不足
牛价上涨是因为牛源不足。那么牛源不足的原因又是什么呢?
8月底,正在穆陵市进行“走村进户”技术服务的省畜牧研究所副所长殷元虎说:“本来,黑龙江省肉牛养殖具有数量上的优势,但是导致优势变劣势的原因是肉牛养殖远未实现标准化。”
据他介绍,与眼下奶牛饲养标准化程度较高不同,目前阶段,黑龙江省本地黄牛的饲养大多仍处于粗放散养的原始阶段。很多农户养黄牛是为了使役,如果牛价好再卖了,这就导致了能够上市场交易的黄牛数量有限。而在不以交易为前提的饲养过程中,养牛户希望尽量降低饲养成本,不会舍得额外花钱给牛增加营养。不正规的饲养方式必然造成了育肥牛生长速度放缓,繁殖率降低,原来18~20个月就可以达到出栏标准的黄牛现在要延长到30个月以上。
据了解,由于黄牛的生产周期较长,产犊率相对较低,黑龙江省牛源不足的现状短期内不会得到明显改善。业内人士预计,近期黑龙江省牛市火爆的卖方市场格局仍将持续。
龙江肉牛期待品牌效益
除了牛源不足,黑龙江省肉牛养殖面临的另一个问题是:至今仍未形成一个较好的品种体系,由此将阻碍黑龙江省在未来的产业发展中树立独具特色的龙江肉牛品牌。
殷元虎介绍,形成一个好的肉牛品种至少要经过30年的不断优化、繁育,这就要求各级政府部门和畜牧技术人员放下急功近利的思想,开展耐心细致的选育工作。
据了解,目前黑龙江省现有肉牛品种非常杂乱,世界上所有著名的肉牛品种几乎都被黑龙江省引进了,但是,不少品种后期的繁育和生长速度却并不理想。而像日本和牛、韩国的韩牛等享誉世界的“名牌牛”最初也都是役用牛,其生长速度、产肉率还不如中国牛,但是在经过长期的品种改良后,再配合精细的饲养环节,和牛、韩牛现在都成了世界著名的优质肉牛品种。而黑龙江省的本土牛则至今仍未完成由役用牛向肉牛的转化。再加上片面强调引进“洋品种”、盲目“洋化”,只重视引种,不重视选育,其最终将可能导致肉牛品种陷入“引进——退化——再引进——再退化”的怪圈。
应建设坚实的母本工程
眼下,几乎是所有的养牛人都知道养母牛不赚钱,不愿意养母牛,但是如果没有母牛哪来公牛?
省畜牧兽医局科教处胥天君认为,现在市场上牛源紧张,大家都在四处抓牛,有些甚至已经开始宰杀母牛,这样虽然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加快劣质母牛的淘汰速度,但是,从肉牛产业的长远发展看,忽视了母本工程的建设无异于杀鸡取卵。
而宾县畜牧局熊长林则认为,在强化母本工程的同时,黑龙江省还应对养殖户在配种、建窖等方面出台更多的鼓励性政策,激励农民告别传统的饲养方式,促进标准化养殖,这样才能有效加快肉牛生产的产业化进程。
一项产业在发展的初期阶段,政府部门的扶持引导总是至关重要。如今,随着肉牛产业的不断发展,各地呼吁相关部门对其给予必要扶植政策的呼声也越来越高。尤其是与同属牛类的奶牛养殖相比较,黑龙江省肉牛饲养的扶植性政策的确仍处于缺位状态。政府部门如何解决黑龙江省肉牛产业中潜伏的隐患,进一步加强发展后劲就显得至关重要,而从整个产业的发展来说,这应是另一种意义上的母本工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