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村村通公路 巴彦县巴彦港镇拨快致富时钟
2007-09-18 14:09:38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治军 宋玉环 陈猛 马少忠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18日电 清晨4点半,巴彦县巴彦港镇太安村的曹凤龙就卖完了100多公斤蔬菜,骑上摩托车从县城农贸市场往家赶了。太安村离县城只有20多华里,过去尽是坑洼土路,上趟县城要一个多小时,下雨就更别提了。“现在好了,一色的水泥路,下多大的雨也不怕了。今早来时,才用了十几分钟。”曹凤龙高兴地说。今年,巴彦港变了,一条条通村公路打通了城乡经济血脉,节省了大量时间成本,让这里加快了奔小康的步伐。

  在计划经济年代,巴彦港镇凭借着水陆码头的优势,靠着全县境内仅有的一条连接县城的黑色路面,吸引了省航运公司、省纺织厂、省制药厂、省工商银行等多家中省直单位在镇内建分支机构,全镇经济繁荣。但随着路况破损,各家单位逐步撤产、撤资,巴彦港经济日渐萧条。

  前年,哈肇公路巴彦段开工,巴彦港镇积极协调争取了4公里支线路建设资金600万元,铺通了巴彦港镇第一条白色路面。去年,在新农村建设开局之年,巴彦港镇争取道路建设资金400万元,改建了镇村白色路面12公里,彩砖铺设巷路1.5公里;今年,巴彦港镇争取道路立项资金230万元,改建通村公路白色路面6公里。3年来,除了累计向上争取道路建设资金1230万元之外,全镇自筹资金260多万元,使全镇通村、通达公路覆盖率达到了75%以上,其余的所有道路全部实现了砂石化。

  路通了,巴彦港镇的经济复兴了。2006年,全镇社会总产值实现1.2亿元,比上年增长了23%,人均纯收入达到了3966元。对于这个仅有4个行政村、21460口人的小镇来说,简直就是一个奇迹。巴彦港江畔公园三期工程的竣工,引来了无数的观光人群,也引发了300万元投入餐饮和旅游开发建设项目,吸引了两家投资500万元以上的企业落户。东邻木兰山区的太安村通达公路的开通,开辟了生态旅游市场。

  15公里的通达公路建设,使寂寞多年的山区村活跃了。在平原村屯发展了10余年的生猪直线育肥技术,现如今刚在山区村屯得以推广,百八十头饲养规模的养殖户越来越多。太安村、金星村是两个满族村,地处山区,盛产石材和山产品。过去,由于道路坎坷泥泞,砂石材料和各种农副产品几乎无法运输出去,粮价比平原村屯的要低1角,每斤毛猪要比平原村屯的贱2角钱。如今,路修好了,山区的各自然屯全部通了客车;停业多年的金星采石场的机器又重新转了起来;收货商贩的吆喝声随处可闻。太安村赵家店屯72岁的白连和老人激动不已:“我终于盼到这一天了!电视上看到的小轿车来到我们这儿了,也可以坐上‘的哥’开的小车去县城了,粮食和山货也能卖出去了!”

  便捷的交通,使巴彦港镇走上了致富快车道,而沿江村8200多名群众,品尝的则是路畅业兴带来的甜蜜。巴彦港码头是松花江上仅有的乡镇货运码头,位于沿江村,距离县城14公里,驱车10分钟即可到达。3万平方米的江畔公园成了巴彦港码头重要旅游景观之地,吸引着众多旅客游人。客船驾驶员李学军说:“路开通了,每天我运送游客至少50人,纯收入100元,我每天喜欢扯日历,扯下一张就是100元人民币啊。”今年,镇内新增6家餐饮企业,日营业额均在万元以上。镇内从事江砂、原煤、红砖等物资专业运输车辆192台,营运出租车12台,小型三轮营运运输车32台。今年夏天,沿江村农民旅游收入达到300余万元,江砂采集收入超过700万元。道路没有开通前,二三产收入不足200万元,如今二三产业创收突破1500万元,人均达到1800多元。

  通村公路给巴彦港带来的致富效应还在放大。客商携带资本纷纷涌入办厂兴业,当地的农产品销售价格普遍上涨了一成以上,农民建一栋房屋的成本降低了1000至3000元,农民人均增收200元以上。

责任编辑:孙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