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牡市百万农民受益社会救助网 低保子女入学难破解
2007-09-22 10:04:17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于林波 徐大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9月22日电 近年来,牡丹江市通过由单一的生存救助制度向综合性救助制度转变,由单独的行政作为向综合性的社会化服务转变,全方位构筑起农村社会救助网,使全区100万农民不再受到“家庭生活困难、就学难、就医难”三大难题的困扰,为维护社会稳定起到了“减震器”的作用。

  自去年起,牡丹江市开始在全区范围内启动农村低保制度。该市制定了严格的统计和界定标准,在筛选拟纳入低保对象时,充分发挥村委会和村民代表的监督作用,公布拟保障人员名单、保障标准,由村委会和村民代表大会讨论决定。该市把农村低保作为政府的一项“民心工程”,在省规定最低标准的基础上因地制宜尽量提高救助额度。据统计,目前,全市农村居民最低生活保障覆盖了农村低保户22256户49830人,牡丹江市区和海林市的农村低保标准均按规定达到了家庭年人均683元;宁安市、穆棱市、林口县和东宁县的农村保障标准为家庭年人均800元;而绥芬河市的农村保障标准创下了全省最高的家庭年人均3360元。

  2005年,牡丹江市建立了农村大病医疗救助制度,对患有重大疾病的农村低保户、五保户和特困户按照规定,每人每年最高救助额不超过4000元。在此基础上,他们开始走大病救助与常见病救助相结合的道路,在原有救助病种基础上,增加新病种,把地方常见病、多发病、群众要求救助愿望高的列为单病种救助形式。截至目前,市区累计救助农村五保户、低保户和特困户2354人,发放救助金403.5万元。同时,各县(市)区为农村五保户、低保户交纳了参加合作医疗个人应承担部分金额,从而解决了农民“小病拖、大病挨”的现状。

  如今,牡丹江市农村五保户按照标准全部实现了“应保尽保”,去年以来全市投资2700万元,使东宁县、宁安市、林口县、穆棱市和海林市集中敬老院相继建成投入使用。

  为切实解决低保家庭子女因经济条件造成的入学难和受教育难等问题,牡丹江市实施了“彩虹工程”,出台了《关于资助市区低保家庭子女接受学历教育和技能培训的暂行办法》,标志着全市城乡低保家庭就学优待机制已经建立,各县(市)区低保家庭子女在牡丹江大学和牡丹江技师学院可享受学费、住宿费和生活费等方面的资助。从而使全市的低保救助制度从“输血”型向“造血”型转变。

  日前,牡丹江市举办了“彩虹工程”首批免费入读牡丹江大学(宏志班)入学仪式,政府和学校每年将为35名新生每人资助和减免费用约合12000元。

责任编辑:张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