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9月27日电 党的十六大提出在2020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的宏伟目标,哈市确定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与国家规定时间相比,哈市计划完成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时间缩短了5年,而且只用了5年时间就完成了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半程目标。至2006年底,哈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达到51.9%,比2005年提高6.1个百分点,比2002年提高30.5个百分点,比全省平均水平高出14.9个百分点,处于领先地位。
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艰巨的任务在农村。全面客观地总结分析哈市前5年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程度,将为今后的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提供更清晰的思路。
6项指标达100% 4项指标超50%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的统计显示,按照国家确定的6大方面18个评价指标,哈市已有6项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达到100%:第一产业劳动力比重为34.9%,达到国家确定标准(≤35%);农村居民基尼系数为0.4,符合国家确定标准(0.3—0.4);农民信息化程度为73%,超过国家确定标准(60%);对村政务公开满意度为86%,超过国家确定标准(85%);常用耕地变动幅度为5.3%,超过国家确定标准(≥0);森林覆盖率为44.2%,超过国家确定标准(23%)。
4项指标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进程达到50%以上:农民社会安全满意度实现程度为82.3%,低于国家确定的89.2%;万人农业科技人员数为3.3人,低于国家确定的4人,实现程度为76.7%;平均受教育年限为8.3年,低于国家确定的9年,实现程度为56.3%;农村居民恩格尔系数为44%,高于国家确定的40%,实现程度为55.6%。
完成目标任务仍面临诸多问题
统计分析显示,未来8年哈尔滨市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还面临诸多问题,完成目标任务艰巨。
第一,农民增收压力大、城乡居民收入和消费差距扩大。农民收入问题是“三农”问题的核心。在18项指标中,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占有20%的权重,是第一指标。2006年哈市农民可支配收入3701元,占全面小康值的61.7%。哈市要在2015年实现全面小康社会目标,农村居民可支配收入必须保持年均5.5%的增速,但面临的难度相当大。2006年哈市农民纯收入中人均2577.9元来自种植业,同比增加310.0元,增长13.7%。在种植业收入中,农民粮食收入人均2378.7元,同比增加256.3元,增长12.1%。今后几年,粮食增产因素不确定、粮食价格上涨空间小,加上农资价格呈增长趋势,若不能开辟新渠道,农民增收压力较大。
2000年以来,哈市城乡居民收入差距呈扩大趋势,收入比由2000年的2.27?誜1拉大到2006年的2.55?誜1。2006年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4405元,低于城镇居民1998年的水平,落后于城镇居民8年。2006年全市农村居民人均生活消费支出2495.7元,相当于城镇居民1994年的水平,落后于城镇居民12年。
第二,农村社会保障程度低。哈市农村养老保险起步晚、标准低、基础差、资金少、问题多,加快推进步伐是一件长期而艰巨的任务。截至2006年末,全市农村养老保险全面建设小康社会实现程度仅为11.9%,距全面小康社会标准差88.1%。
第三,农业节约用水难达标。2006年哈市有效灌溉面积占耕地面积的比重为15.4%,低于全国29.7个百分点,节水灌溉面积只占6.6%。保证粮食生产安全,也是保证农民增收的基础,如何尽快增加有效灌溉面积比重,是哈市农业持续发展、农村全面建设小康社会不可逾越的关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