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1月15日电 又到了一年秋菜集中上市的时候。为了让城里人吃到新鲜的蔬菜、更为了让自己的菜能尽早出手卖个好价钱,菜农们开始了每天连夜进城的卖菜生活。一车车的白菜、土豆、大葱,寄托了他们对殷实生活的期望……
半夜开车进城
深秋的哈尔滨,夜间的气温已经降到了零摄氏度以下。13日凌晨,冷风刮脸,记者来到哈尔滨市道里区工厂街早市。3时30分,天还一片漆黑,一阵拖拉机的声音远远传来,打破了深秋黎明的宁静。一对老夫妻开着拖拉机出现在工厂街早市,拖拉机上装着约2000公斤白菜和土豆。老汉穿着棉袄、带着棉帽开车;老伴包着头巾、穿着羽绒服坐在白菜上,脸冻得通红,不断地向手上呵气。这对老夫妻拉来了今天早市上的第一车秋菜。
据开车的张老汉介绍,他今年50岁,家住在东风镇,每年和老伴一起在自家的15亩地上种白菜、土豆、玉米和雪里蕻以维持生计。10月以来,他们整日奔波于东风镇与哈市之间。东风镇到哈市道里区工厂街约有一个半小时的车程,为了能早点儿来到早市占一个好地点,他们每天半夜12点闹铃一响就起床,来不及吃东西,用凉水洗把脸就开始打捆、装车,2点就要准时出发。张老汉说,只要占据“有利地形”,每天就能多买几十元的菜。卖秋菜以来,他们没睡过一个整夜的觉。怕张老汉开车的时候困,坐在菜堆上的老伴就不停地陪他说话。
张老汉一边说着,一边将车上整袋的土豆往地上卸。记者将手缩在衣袖下,试图上前帮忙。可是麻袋上肩一试才知道,每袋土豆都近百斤,加上经过一小时多的冷风吹袭,麻袋凉得冰手,记者肩上的麻袋几乎掉在地上。张老汉笑笑示意记者让开,然后由老伴扶着,将一袋袋百斤的土豆扛在肩上,再放在地面的塑料布上。张某告诉记者说,这都是卖菜练的,为了能让自己的菜好卖,有时他们还要帮买主扛上楼呢。
盼望天冷卖好价
4时许,天丝毫没有要亮的意思,可原本宁静的工厂街已经开始热闹起来:30多辆来自肇东、东风以及薛家的农用车将200多米长的工厂街占得满满的,车一辆挤着一辆,还带着泥土气息的萝卜、白菜、土豆和葱被卸下车来。经过十几天的卖菜生活,菜农们都已经熟识了,亲热的打着招呼,一边呵手、跺脚,一边围在一起聊天。他们说,这个时间是他们一天最愉快的时候。
来自薛家屯的李某正在和妻子一起卸车,只有34岁的他脸上已经满布皱纹。虽然夫妻俩衣着挺厚实,但还是穿少了——丈夫脸上的表情是僵硬的,每次妻子把手放到他脖子上取暖时,他都不禁哆嗦起来。李某说,今天旱情太严重,自己种的6亩白菜地全旱了。为了让这些白菜可以活下来,他和妻子每天挑着水下到田里给白菜浇水,虽然是救活了这些菜,但每亩还是减产了数百公斤。李某拿起了一颗菜说,今天的白菜长得都不太大,可价格比去年要高一些——达到了一毛五到两毛一斤。来自肇东的梁某说,哈尔滨市的购买力较强,因此他每天都开车到哈尔滨市区来卖菜。只是目前天气还不够冷,市民们有很多还抱着等等看的态度,自己的1000公斤菜在早市上根本卖不了,早市散了以后,就要到居民小区里去买了,有时候要等到晚上才能卖完。可是刚回家没两个小时,又得装车准备第二天的早市了。旁边的一个菜农紧了紧棉衣领跺着脚说,天还是不够冷啊,要是再冷点就好了。
为孩子再累也值
5时30分许,天已渐亮,街上开始出现了买菜及晨练的市民。菜农们也都不再闲聊了,纷纷回到自己的菜车边吆喝起来。周边的一些菜贩也来到这里,从菜农手里进菜,再卖到别的市场。记者则站在张老汉身边帮他吆喝。
“白菜两毛一斤,不能再让了!”“萝卜两毛五,最低价。”“大姐,大葱今年歉收,两毛五已经很便宜了……”随着天越来越亮,市场讨价还价的声音也越来越杂。因为这里是菜站,所以顾客也特别多,甚至有从南岗区骑着自行车赶来上菜的小贩。张老汉此时已经感觉不到冷了,汗从他头上冒了出来。他一边招呼着生意,一边告诉记者,自己这15亩地每年能收入2万元钱,自从政府为他们发了“秋菜通行证”,让他们的车在哈尔滨市区也可以卖菜以来,收入还要增加一点。自己和老伴每天开着拖拉机来城里卖菜虽然很苦,也很累,可是心里却很踏实,因为拖拉机的四个轮子就像四根柱子一样,支撑着他们的家。自己的儿子就是用他们卖菜挣的钱上了大学,现在有了稳定的工作,他们感到很骄傲——儿子不用再像他们一样过面向黄土背朝天的日子了。来自薛家屯的李某在一边插话说,自己的女儿才13岁,刚上初中一年,自己的任务还很重。好在目前政府很注重减轻农民负担,他们的日子好过多了,他对未来充满了希望,希望自己的女儿也能像张大哥的儿子一样考上大学,将来有出息。
6时30分,早市已经熙熙攘攘,菜农们的生意也越来越好,半宿的守候换来了兴隆的生意,一年的劳作,也换来了明天的希望。望着他们忙碌的身影,记者不禁心生企盼——愿这些勤劳的人每年都有一个好年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