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农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 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
2007-10-15 11:01:30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15日电 题:农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解决“三农”问题任重道远——关于十六大以来哈市农村经济发展的调查与思考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的最新统计表明,党的十六大以来,哈市农村经济社会蓬勃发展,农村经济结束了长期低速徘徊的局面,进入健康、快速发展的新阶段。

  规模与效益并重,哈市农村经济告别低速历史实现高速增长

  农业总产值和农民人均收入,历来是衡量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重要指标,前者体现着经济规模,后者反映了经济效益,令人欣喜的是,这两指标的年均增长幅度均超过了10%。而十六大之前的5年中,哈市农业总产值年均增幅为零,农民人均收入年增幅仅为2.5%。

  据统计,2006年,哈市农业总产值实现476.9亿元,比2002年增长50.8%,年均增长10.8%;农村居民人均纯收入为4405元,比2002年增加1628元,增长58.6%,年均增长12.2%。

  粮食和肉、蛋、奶产量,历来是哈市的农业“王牌”。2006年,哈市粮食生产创历史最好水平,总产量达到98.7亿公斤,年均增长7.3%;肉类总产量达72.2万吨,年均增长7.6%;禽蛋产量30.5万吨,年均增长0.9%;奶类产量106.6万吨,年均增长14.4%。

  政策与价格联动,哈市粮食生产和农民收入呈现跨越式发展

  2004年,中央在黑龙江省实行“一免两补”政策(免征农业税、实行粮食直接补贴、良种补贴),2005年又实行“两免三补”(免除烟叶以外的特产税、购买大型农机具补贴)政策,2006年又对农资实行补贴,再加上2004年以来以玉米、水稻为主的大宗粮食价格上涨,使农民实实在在地得到了实惠,也进一步激发了农民种粮的生产积极性,粮食播种面积从2002年的115.6万公顷增加到2006年的167.36万公顷,年均增长8.2%;粮食产量亦由75.2亿公斤增加到98.7亿公斤,使全市的粮食生产能力接近100亿公斤。

  同样在政策与价格的共同作用下,哈市农民收入呈现跨越式增长。

  据统计,2004年至2006年,农民得到政策性补贴收入369元,占农民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2.7%。因粮食产量增加、价格上涨,农民人均增加收入457元,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的28.1%。2002至2007年度粮食平均价格为每公斤1.33元,由于价格上涨,人均增加收入713元,占人均纯收入增加额43.8%。

  除此之外,哈市农民人均畜牧业纯收入由2002年的175元增加到去年的366元。外出务工使哈市农民人均劳务收入362元,比2002年增加135元。哈市农民收入逐渐形成多元化格局。

  基础与素质偏差,哈市解决“三农”问题仍需长期艰苦努力

  国家统计局哈尔滨调查队在统计分析中认为,尽管哈市农村经济有了长足的发展,但解决“三农”问题仍需长期艰苦努力。

  第一,农业基础设施薄弱、抗灾能力不强。尽管近年来,哈市投入5亿多元的资金,重点建设了大型灌区、水库消险、大中型水利枢纽等项目,但是农业基础设施抗灾能力不强的局面并没有明显改观,今年夏秋之间的大旱给哈市粮食生产带来巨大影响,能否解决“靠天吃饭”问题,是哈市粮食生产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儿。

  第二,县域经济发展薄弱。哈市县域人口超过全市的一半儿,但县域生产总值尚不到全市的1/3,财政一般预算收入仅占全市的1/10。县域经济发展薄弱是县域工业缺少有支撑力的骨干企业和名优产品,尤其是缺少农产品精深加工、既能富民又能富县的大型农产品加工龙头企业。

  第三,农民的整体素质偏低。哈市农村劳动力受教育程度低,平均受教育年限只有8.3年,农民文盲、半文盲和小学文化程度的占27.4%。哈市科技对农业生产的贡献率为50%,仅比全国平均水平高出两个百分点。

  第四,农民的收入结构有待优化。哈市农民人均纯收入的主体仍是家庭经营收入中的第一产业。2006年,哈市农民近七成的收入来自家庭经营收入中的第一产业。在第一产业中,粮食的收入又占到八成,占全部人均纯收入的54%。而二、三产业的纯收入人均为235元,占人均纯收入的比重仅为5.3%,比2002年回落了0.6个百分点。

责任编辑:吕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