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北网10月18日电题:荧屏小人物生活大舞台我省基层文化站长体悟《文化站长》
就像曹老师回来了一样
在我省,要说《文化站长》收视率最高的地方,黑河市爱辉区四嘉子乡非之莫属,因为这里的人都认为电视剧里的管文化,就是他们自己乡里的文化站长曹文明。该乡主管文化工作的副乡长张宏和记者电话中聊起这个话题,她说:“真的太像了,曹老师也是管文化那样胖乎乎的,说话动静也特别像,还非常幽默,看电视,就像曹老师回来了一样……”张宏声音有些哽咽,“我们都特别关注这个电视剧,都非常怀念曹老师……”
四嘉子乡原文化站长曹文明被认为是电视剧中管文化的原型,剧中很多情节都取自曹文明的事迹。四嘉子乡共有6个自然屯,个个建了文化大院,60%多的人都参与进来,文化活动搞的有声有色,曹文明功不可没。
张宏说,在乡亲们的记忆里,曹老师是典型的文化人,吹拉弹唱写写画画,样样精通。各村的文艺人儿,几乎都是曹文明手把手教出来的。每有演出,曹老师都身兼编导、策划、剧务等多职,还是“补台”高手,不管节目里缺了谁,他都能补缺;缺少经费,演出服、乐器架都是自己做,甚至拆自家的自行车;过年了也不回家,给乡亲们写喜字春联……他组织“金色田野”农民艺术节、“文化大院”等各类的演出不下百场,自创节目300多个。2004年5月,全区搞农民汇演,曹文明连续多天组织排练,疲劳过度,在演出的头一天夜里,突发脑溢血。
当时也一直参与节目排演的张宏告诉记者:“演出那天,我们乡5个节目获得了一等奖,其中曹老师创作的就有4个!而曹老师一个都没看到……”张宏说,那天颁奖时,当听说曹老师倒下了,全场观众都掉泪了。几天后,曹老师就永远地离开了我们。他临终时的最后一句话是“稿子在我兜里,你们再排一遍!”……
如今,已是主抓文化工作的副乡长了,张宏始终把曹老师当作自己的榜样。她说,《文化站长》作为十七大献礼片,又在央视一套黄金时段播出,看了非常受鼓舞,对照电视剧能找到我们工作中的很多不足,还学习到管文化的一些好办法。现在各级政府都非常重视农村文化建设,农民参与的热情也非常高,我们的文化站工作越来越大有可为了。
真实反映基层心声
哈尔滨市阿城区阿什河街文化站长张守富,一听记者提到电视剧《文化站长》,连用三个词形容自己的观感:受益匪浅、深受鼓舞、干劲倍增。
张守富已经当了11年的文化站长,他深有体会地说,剧中真实地反映了当前农村乡镇文化站工作的现状和文化人的心声。随着经济的快速发展,农村各项事业也正日新月异,文化建设必须跟上时代的步伐。
张站长说,近年来,乡一级的文化组织机构和文化网络日臻完善,上级主管部门对文化工作给予了大力支持,阿什河街道办事处所辖7个行政村,各村都有文化工作专干。每年各村屯都举办群众性演出,特别受欢迎。
张站长说,农村文化基础设施建设滞后、资金短缺、缺少文化活动场所,制约了农村文化事业的发展。他希望通过综合文化站建设,改善农村文化工作的现状,用丰富多彩、健康向上的文化活动占领农村文化阵地,促进农村文化健康快速发展。
文化站长要增加文化底蕴
“文化站长可是乡里的干部,不能太土了。”说起电视剧里的管文化,讷河市学田镇文化站长朱存权对记者提出了自己的“不同意见”。
现在的学田镇文化站,可是相当的“气派”。他告诉记者,原来学田镇只有一个文化广电中心,没有独立的文化站。乡党委政府非常重视,把政府办公室倒出来,文化站由原来的30多平方米的小屋,变成了530多平方米的活动中心,小剧场也换了音响、灯光,图书阅览室还上了宽带,还有个多功能美术舞蹈室、文体活动室等。
朱存权说,农民的日子一天比一天好了,对精神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自己觉得身上的担子重了很多,不干出点样来,没法交代。
电视剧里的故事可是给他提了不少醒。他说,要像管文化那样动脑筋,做好文化站长工作,得有点文化底蕴才行,要知道如何引导农民,让他们真正体会到精神文化生活带给他们的好处。
像主人公那样用幽默化解压力
泰来县和平镇文化站长唐海和记者唠起《文化站长》时说,他们这里有个文艺骨干,一集没落地看,非常喜欢。他们觉得拍的很真实,基本反映了农村文化生活的现状。
他说,剧中因为管文化和刘宣委之间的冲突、矛盾等,引发出很多的笑料、幽默,很搞笑,很好看,但在实际工作中是不可能发生的。
今年39岁的唐海,虽然年龄不大,却已经在文化站工作11年了。也许是自己工作中没有遇到过这样的问题,他一再说,现实中,“刘宣委”和“管文化”就是正常的开展工作,分派好活就干,不会出现矛盾的。
唐海说,电视剧有所侧重,重点描写文化站长搞文化活动等,其实在实际工作中,文化站的工作相当繁复,困难太多,压力太大。“电视剧里演的比较幽默,但在现实工作中就乐不起来了。”他说,和平镇是个大镇,35000多人,文化站又是个清水衙门,每年都要开展各种文化活动,农民对文化生活的需求也越来越高了,没有充足的经费是很难办好的。
看了电视剧感觉不轻松
哈尔滨市南岗区红旗满族乡的文化站长丁艳说,得知这是我们龙江人主创的电视剧,而且作为十七大的献礼片,并在央视黄金时段播出,其意义是不言而喻的。
丁艳说,看了电视剧感觉并不轻松,深深地理解剧中的管文化。管文化办图书室,搞捐书等情节,她自己就遇到过。管文化碰的那些钉子,她都有体会。但她比管文化幸运的是,乡里非常重视,拿出不少资金投入。这在前些年是不可想像的。
丁艳说,现在农民对文化生活的渴求越来越强烈,我们怎么做,来满足他们的需求?这是必须思考的问题。所以,管文化就像一面镜子,让自己看到不足,也给文化站的工作指明了方向。
深知文化站长苦衷
“电视剧里文化站长的苦衷,我们都有啊!不被重视,没有资金,办活动难……”
现年52岁、在文化站长的岗位上已经默默奉献了27年的富裕县达斡尔族满族柯尔克孜族乡(简称达满柯乡)文化站长李宝祥,可谓“老文化”了。他对记者说,就是不看电视,也知道文化站长的苦衷。文化站经常要组织文艺队到各村屯演出,大家都是自带乐器。演出也不要钱,只要管饭就行,特别像电视里的管文化。达满柯乡22个村、26个自然屯,每年都要组织巡回演出,而文化站就他一个人单枪匹马。“很累,但很喜欢这个工作。”他说。
李宝祥是幸运的。那年乡成立文化站,乡干部就看好了他这个有点才的“文化人”。李宝祥笛子吹的闻名全县,其他有关“文化”的事儿也都喜欢。李宝祥说,和自己同期的都已经改行了,只有他还坚守这个阵地。
呼唤文化站长年轻化
富锦县二龙山镇文化站长于立敏说话爽朗、直率。今年39岁的她,在文化站已经有13个年头了。她说自己虽没有管文化那么有才,但像管文化一样热心,每有年节需要组织文化活动,她都得像导演一样,组织好,导演好。她高兴地告诉记者,富锦有“北方秧歌城”之称,秧歌队特别多,每年都有秧歌大赛。而二龙山镇是富锦最大的镇,全镇38000多人,统辖32个行政村、49个自然屯,文艺活动相当丰富。每有演出,都不用请“外人”,自己有的是人才。她说他们的《盅碗舞》在全国都获得过大奖,非常有名。
她直爽地说,剧中管文化是个老演员,而像她这样年轻的文化站长很多,都很有活力。当记者告诉她,剧中最后也是管文化把“权力”交给年轻人干了,于立敏说,我们农村文化事业会真的会越来越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