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落实十七大精神 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和城镇化
2007-10-29 16:48:09 来源:东北网-哈尔滨日报  作者:王伟 杨兴文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0月29日电 党的十七大提出要走中国特色新型工业化道路,省十届二次全会做出了关于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的决定,标志着黑龙江省工业化进程开始步入新的发展阶段。双城作为农业大市、工业强市,怎样贯彻落实省委全会精神和决策部署,双城市委书记乔树江在接受记者采访时表示,双城市要进一步依托资源优势,实施品牌战略,打造产业强市,以产业化助推工业化,以工业化带动产业化和城镇化,进而实现市域经济更好更快地发展。

  双城市已具备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优势和基础

  乔树江说,双城市以科学发展观为统领,紧紧依托资源优势,大力实施品牌战略,不断做大做强主导产业,积极培育产业集群,使经济结构、增长方式有了明显的改变,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具有一定的基础和优势。

  一是资源优势明显。双城是典型的平原农业大县,是国家优质商品粮和奶牛生产基地,全市粮食产量连续多年稳定在30亿斤,鲜奶产量达70万吨,肉类6万吨,蛋品7.2万吨,此外,还具有丰富的石油资源,已探明石油储量达5000万吨,储油面积1500平方公里。

  二是区位优势突出。双城位于哈尔滨市近郊,是黑龙江省的南大门,京哈、拉滨两条铁路和同三、京哈、哈前三条公路穿境而过,距哈尔滨国际机场仅30公里,交通便捷,运输条件良好。

  三是产业基础雄厚。现有国际国内500强企业6户,国际国内著名商标、知名品牌12个,其中“中华老字号”两个,初步形成了食品、石化、机械电子、制药、纺织、印刷包装、饲料等多个具有一定规模的产业群体,为吸引国际国内资本投资双城创造了条件。

  2006年,全市生产总值实现138.9亿元,同比增长13.2%;工业增加值实现46.9亿元,同比增长23.3%;规模以上工业利税总额达到5.4亿元,同比增长34.5%;工业经济结构不断优化,质量效益明显提高。

  双城市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任务和目标

  乔树江说,双城要实现经济社会的又好又快发展,必须把加快推进新型工业化进程摆在更加突出的位置,以加快发展为主题,以增加总量为重点,以提升产业竞争力为核心,以发展壮大支柱产业、产业集群为方向,深入推进制度创新、科技创新、环境创新,努力构筑以“大基地、大项目、大产业”为主的新型工业化框架,实现县域经济的又好又快发展。“十一五”期间,全市工业增加值年均增幅力争保持在20%以上,工业增加值占GDP比重每年提高1个百分点以上;食品、石化、机械电子、制药、纺织、印刷包装、饲料等支柱产业工业增加值力争实现翻番;县域经济综合实力进一步增强,力争实现“哈尔滨市争排头,全省率先建小康,全国力争进百强”的发展目标。

  一要做大做强知名企业。“十一五”期间,双城市重点进行产业延伸招商,对已引进的规模大、效益好、发展前景广阔的知名企业,加大扶持服务力度,促使其增资扩产,力争完成雀巢四期、汇源三期、菊花三期、华丰三期等扩建工程,使这些企业实现销售收入、上缴税金“两个翻番”,进一步增强龙头企业的牵动和辐射带动作用。

  二是发展壮大产业集群。从双城现有的优势出发,进一步加大招商引资力度,再引进一批市场占有率高、产业关联度强、经济拉动力大的知名企业,争取到“十一五”期末,食品、纺织等七大产业在全省形成比较明显的竞争优势。坚持品牌食品发展方向,以瑞士雀巢、杭州娃哈哈、台湾旺旺等在双投资企业为主,再引进建设一批知名食品企业,形成乳制品、粮食、肉类、蛋品、饮品产业集群;加快石油工业园区开发建设,大力发展石化产业,搞好下游产业开发,使石化产业成为哈尔滨市未来重点发展的新兴产业;依托现有的哈尔滨三精海灵、海兰、兰格等制药企业,建设保健品生产、抗生素生产、天然植物药生产三大基地,推进生物制药产业的快速发展;依托现有的哈麻集团、哈博纺织、鑫岳和麦莎亚麻等支柱企业的牵动与辐射,重点发展麻纺印染业,着力打造东北最大的麻纺出口基地;以广旺机电、华葳等公司为主,在新兴项目园建设以汽车零部件为主的汽车配件生产基地和以数字处理软件研发为主的软件开发基地;在经济技术开发区建设以有载开关、新型锂离子电池研发为主的机电开发基地;在周家工业园建设以轧钢和防盗设备为主的制造业生产基地。在发展壮大现有的湛大、荣耀、松楠等饲料企业的基础上,重点引进建设生物饲料、畜牧精细饲料生产企业,推进饲料加工业上规模、上档次、上水平。以哈工大鼎鑫、佳木斯多多等企业为主,围绕龙头企业,大力发展印刷、包装等相关配套产业,延伸产业链条,拓展产业集群发展空间。

  三是大力实施品牌战略。“十一五”期间,双城市要把塑造园区品牌、引进知名品牌、培育地方品牌作为加速推进新型工业化的重大战略来抓,通过制定实施品牌战略规划、健全完善激励约束机制、培养全社会品牌意识、加大知名品牌引进力度,努力构筑县域工业发展新优势,实现由品牌经济向品牌城市的跨越。

责任编辑:强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