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0日电 30日是黑龙江省希望工程实施15周年纪念日。近日,记者走近我省接受希望工程资助后带着感恩的心继续传承爱心的人。
15年后成为希望工程工作者
“是希望工程改变了我的一生。”我省首批接受希望工程资助成长起来的刘静说。29日8时30分,今年26岁的刘静正在希望工程办公室里忙碌地工作,她正在整理着省内贫困学生的档案,每名和她当年一样上不起学的孩子都牵动着她的心。
1981年,刘静出生在拜泉县新建乡万发村,几年后,父亲的突然患病使他们原本并不宽裕的家庭背上了上万元的债务。就在刘静7岁那年,疼爱她的母亲因病去世,又让原本贫困的家庭雪上加霜。小刘静上小学三年级的时候,姐弟三人都辍学回家了。
在失学的日子里,小刘静一直没有停止学习,白天她拼命地干活,晚上,当人们都进入梦乡的时候,她就悄悄拿出哥哥姐姐用过的书自学……
“1992年10月25日,是我终生难忘的日子,忙完农活一进家门,就看到屋内来了一些陌生的叔叔、阿姨。”刘静说,从此,她与希望工程、与那些不曾相识但伸出援助之手的叔叔、阿姨、哥哥姐姐们结下了不解之缘。
200元的资助让小刘静又回到了梦寐已久的校园。她加倍努力地学习,不但很快补上了落下的课程,而且在期末考试时成绩名列全班第三名,并且从三年级跳到了五年级。
2000年7月,刘静被哈尔滨市经济管理干部学院录取。接到录取通知书的那一刻,小刘静激动得流泪了。
进入大学起,她拒绝了好心人的资助,她觉得自己已经长大了,可以独立生活了,放假的时候她很少回家,一天至少做三四份家教。
毕业的日子临近了,刘静毅然选择了到省青基会做希望工程志愿者。她格外珍惜这个可以回报希望工程、回报好心人的机会。省青基会决定接受她继续做希望工程工作,实现了她一直追求的梦想——成为一名希望工程工作者。
“作为全省首批曾由希望工程资助又回到希望工程工作的人之一,我感到非常的幸运,也深知责任的重大,我一定会努力工作,帮助更多的失学儿童重返书声朗朗的校园……”刘静如是说。
学业有成回到希望小学任教
感恩图报,因回报而继续传递爱心。正在“希望工程金龙鱼农民工子女助学基金”资助下上学的一名女孩,将自己积攒的24.5元零用钱毫不犹豫地捐出来,资助同样面临辍学的人上学。克东县名山乡龙泉村蓝天希望小学毕业生蒋衍彬学业有成时又回到希望小学任教。据了解,像蒋衍彬这样的受助者我省已有30余位。
今年7月,大学四年一直受希望工程资助的刘田梁、蒋全两位同学顺利毕业了。4年前,当家住绥滨县的他们分别以优异的成绩考入秦皇岛燕山大学和江西师范大学,面对高额的学费,两个家庭犯难了,此时,希望工程向他们伸出了援助之手。毕业之际,他们放弃了优厚的工作待遇,毅然选择了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组织的招募“希望义工”赴希望小学支教活动。
刘田梁、蒋全都说:“我们想抓住这个难得的、直接回报社会的机会,在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出消息后我们就马上报了名。”经审核通过后,他们到兰西县临江镇星河希望小学开始一年的义务支教之旅,将爱心传递给希望小学的孩子们……
今年3月,由黑龙江大学46名希望工程受助大学生组成的爱心社,率先启动了省青少年发展基金会发起的“希望工程星光行动”,在广大高校中引起了强烈反响,先后有哈尔滨工程大学、哈尔滨商业大学等数所高校加入这个传递爱心的队伍,践行“自助为本、受助为励、助人为乐”的价值观。
29日,跃进小学的课堂上多了几名黑龙江大学受助大学生的身影,他们在希望工程15周年来临之际,走入综合实力薄弱小学的课堂,帮助那些外来务工人员子女,指导他们学习。受助大学生许龙桃说,现在每周六他们到学校指导学生学习都是一对多的形式,他们还想发动更多大学里的受助大学生传递爱心,帮助那些需要帮助的学生,最好发展成“一对一”的互助形式。
新闻链接
“希望工程”是团中央、中国青少年发展基金会以救助贫困地区失学少年儿童为目的,于1989年发起的一项公益事业。主要用途:
1.捐建希望小学:捐资标准为20万元人民币和10万元人民币两种。捐赠20万元人民币,一般用于新建一所农村小学(地方政府将匹配一定资金);捐赠10万元人民币,主要用于对一所农村小学的危旧校舍进行修缮。
2.捐助“希望之星奖励基金”:“希望之星”是从全国希望工程受助生中评选出来的品学兼优的学生。每年约评选出500名。“希望之星奖励基金”以奖学金的方式帮助他们继续中学、大学的学业。
3.捐助希望工程全国教师培训基金:资助3000元人民币,帮助一名希望小学教师到希望工程全国农科教基地(设在上海),接受为期15天左右的培训。
4.捐建希望网校
5.捐建希望工程图书室:主要用于选购农村小学师生需要的图书,每个图书室包含精品图书不少于1000册,书目每年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