东北网10月30日电 “虽然一个单元门里住着四五十户人家,可一个邻居的名字也叫不上来,更不要说都在什么单位工作,家庭情况怎样。”住在道里区某小区的孙大娘感慨地说,现在邻里之间越来越“远”,虽然大家都希望找一个好邻居,可谁都不好意思先张口,怕打扰了别人。记者日前对某小区居民进行随机采访,有将近六成的居民叫不出邻居的名字,只是“脸熟”,对楼上楼下邻居知之甚少。
孙大娘是两年前搬进这一高档小区的,该楼共24层,一层两户,电梯直接通地下车库。因为作息时间不同,即使住在同一楼层,邻居间也很少见面。和孙大娘的感受一样,住在同一小区的魏大爷说,过去住的居民楼虽然条件差一些,但楼里的人几乎都认识,邻居之间相互串门,登门收水费、卫生费,大家关系很融洽。可现在交费去银行,卫生有专人打扫,有问题找物业,甚至缺瓶酱油也只要打个电话,就有人送进家门,像过去那样大家在一起看电视、聊天的热闹场面再也看不到了,邻居之间越来越疏远了。家住另一小区的王女士说,搬到小区3年多了,从未到邻居家串过门,彼此见面仅仅是打个招呼。在记者采访的十多位小区居民中,有近六成居民不了解邻居,有七成不认识楼上楼下的邻居,有三成居民从不与邻居来往。记者采访了解到,有的新建住宅楼更加高档,智能电梯直达每一位住户的家里,电梯间也成了私人空间,“屏蔽”了闲杂人员,如果没有主人的同意,想敲门都不可能,成了没有邻居的“独门独户”。采访中,一些居民表示,其实大家也希望和邻居多走动,但怕敲门招人烦,更怕被别人误解,所以总是不好意思。
据了解,随着社会的发展,人们自我防范意识增强,对个人隐私的保护也更加注重,人们的交往方式也发生了改变,不过,一些小区居民还是通过作操健身等途径与邻里进行接触和沟通。而更多年轻人则借助网络平台,通过小区论坛、QQ群,与邻居们增进了解。有关人士表示,尽管各自家庭背景、社会阅历以及文化素养有差异,但邻居间应该多交流多沟通,毕竟“远亲不如近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