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当前的位置 : 东北网  >  东北网黑龙江  >  经济·旅游  >  经济
搜 索
重振雄风正前行 齐市工业发展五年成就斐然
2007-11-01 15:28:01 来源:东北网-黑龙江日报  作者:董娜 高学冬
关注东北网
微博
Qzone

  东北网11月1日电 作为共和国最早兴建的老工业基地之一,齐齐哈尔工业曾经创造了辉煌的成就。在经历了破产、封闭、落后的低潮后,齐市紧紧抓住国家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和省建设“哈大齐”工业走廊战略机遇,在不断突破和超越中继续构建辉煌。

  好政策促进工业科学跨越

  自党的十六大以来,通过深化改革、调整结构、开拓创新,齐齐哈尔工业经济取得了令人瞩目的成绩。

  在工业发展速度上实现历史性突破。工业经济效益处于历史最好水平。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完成工业总产值342.9亿元,是1978年以来增速最高的一年。实现利税28.6亿元,比2002年增长2.1倍,年均增长32.1%,其中,利润12.1亿元,增加12.6亿元。全市全部工业增加值127亿元,比2002年增长60.8%,年均增长12.6%。

  工业经济效益实现历史突破。2006年全市规模以上工业实现利润13.8亿元,是自2004年以来全市工业首次体现盈利后,实现利润最高的一年。与2002年相比扭亏增盈14.3亿元;工业利税总额达到30.4亿元,与2002年相比,五年平均增长速度达34.2%。

  企业经济规模实现了历史突破。截至到2006年末,全市销售收入超过1亿元企业已由2002年的27户发展到目前的40户,销售收入占全市规模以上工业的85.4%。齐市已有齐化集团、车辆集团、一重集团、黑化集团、北钢集团、发电总厂、齐重数控公司等7户企业跨入全省50强行列。

  大招商崛起一片经济新区

  齐市着力改善投资环境,不断创新招商方式。五年来,全市共落实招商引资项目7802项、引进到位国内外资金504.8亿元。在招商引资工作上走在了全省各市地前列。

  提高大项目引进承载能力,创建园区,建设载体。在现有的南苑、北苑、富拉尔基、昂昂溪和江西开发区基础上,今年,省里对“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进行了调整,依安、富裕、铁锋工业园区和一重集团重工股份公司也被列入“哈大齐”工业走廊规划。截至2006年底,齐市规划区入区企业104户,总投资43亿元,完成投资20.6亿元,开发土地7平方公里,完成基础设施投入3.6亿元。

  全市现已辟建各类产业基地35个。甘南县兴十四村创建的中国富华国际生态产业园,被联合国北北合作委员会冠名为“国际生态产业示范基地”,引进了美国一迪、哈药集团、大连吉本庄等一批大公司,总投资17亿元。富拉尔基民营科技开发区成为“省级民营科技企业示范区”和“省级农业科技园区”。

  克东飞鹤乳园、富裕县北大工业园区等也已开始启动。依托这些规模大、体制新、档次高的产业园区,吸引了一批大项目和项目群,推动了招商引资向产业化、集群化发展。

  大项目拉动“吃配”经济

  五年来,齐市加大投融资体制改革力度,积极实施大项目带动战略,固定资产投资总额持续扩大,投资增长速度不断加快,对经济增长的拉动作用增强。

  全市固定资产累计完成投资426.0亿元,年均增长21.9%。项目多尤其是大项目多是这一时期投资建设的主要特点。2006年,全市开工亿元以上项目58个,完成投资63.4亿元。随着大项目陆续投产,进一步加快了结构调整步伐,增强了经济发展后劲。

  “吃配”经济的规模化、园区化正在形成,地方配套工业发展强劲。集中了一重、北满特钢、黑化等众多国内外知名大企业的富拉尔基区,通过拓园区、建载体、搞吃配、上项目,大力发展吃配经济,年吃配产值已达120亿元。

  五年来,齐市市属县、区企业2006年完成工业增加值60.2亿元,占全市工业经济总量的62.0%,与2002年相比,五年平均增长26.9%;实现销售收入322.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2.0%;实现利税20.9亿元,五年平均增长29.2%;实现利润9.8亿元,再创历史新高。

  “吃配”经济已成为齐市工业经济中的一支生力军。

  大企业擎起经济龙头

  五年来,齐市加大国企改革与脱困、结构调整的力度,工业生产和效益同步增长。国企改革攻坚目标如期完成,基本实现了产权多元化的格局。通过改革重组,多元化、混合型的产权模式使国企打破原有的“条块”制约,国有工业企业虽然数量逐年减少,但运行质量提高,为工业企业增强了发展后劲。2006年,全市国有及国有控股工业企业效益大幅提高,实现利税11.1亿元,比2002年增长1.4倍,年均增长24.6%。

  大中型企业大马力牵动了齐市的工业经济提速。自实施振兴东北老工业基地战略以来,中国一重、齐车集团、齐重数控、齐二机床、北满特钢等一批重大装备制造企业取得了长足发展,其国际竞争力和影响力得到了跨越式的提升。

  为提升发展质量,增强企业后劲,市委、市政府把推进深化国企改革作为“重量级”工程,继续推进工业企业改革、改组、改造,调整优化经济结构,加快新型工业化进程。全力推进工业企业信息化、工业产品品牌化、优势产业集群化、企业经营国际化、工业项目生态化,通过规划促动、政策驱动、组织推动、舆论鼓动,采取破产、并轨、卸债、分离企业办社会、引进战略投资者、重组老企业等有力措施,全面推动全市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责任编辑:孙岚